限制行為能力人犯罪怎么樣判
限制行為能力人中的未成年人,因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罪標準。一是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二是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刑法規定的八類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這里所說的八類罪,是指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三是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另外,在量刑上如果是未成年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如果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是什么意思
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即減刑刑事責任能力,是指在行為人因年齡、智力、精神狀況或生理缺陷等原因,導致在實施犯罪行為時,其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相較于完全刑事責任能力有所減弱的情況。這表示行為人雖然具備責任能力,但仍存在某種程度的減損。
刑法對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人,通常會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意味著在定罪量刑時,會考慮到行為人責任能力的減弱情況,給予相對更為寬容的處理。這一規定旨在體現法律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同時也兼顧了對公共安全的保護。
具體而言,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可以包括未成年人犯罪、精神疾病患者犯罪、智力障礙者犯罪等。這些行為人在實施犯罪時,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往往難以完全理解犯罪行為的嚴重性和后果,或是難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會考慮其年齡、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等因素,給予從輕或減輕處罰。同時,通過教育、矯正等措施,幫助未成年人改正錯誤,回歸正軌。
精神疾病患者和智力障礙者犯罪時,其行為能力受到嚴重限制。刑法會從輕處罰,同時要求對這些行為人進行專門的治療、康復和監護,以確保他們不再對社會造成危害。
總之,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制度的設立,旨在實現法律的公正與人道主義原則,對不同群體犯罪行為的處理,既要體現法律的嚴肅性,也要兼顧其特殊情況,以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
相關推薦:
肇事逃逸刑事民事(肇事逃逸屬于刑事還是民事)
限制行為刑事責任(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刑事責任承擔)
刑事庭前會議研究(刑事案件庭前會議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刑事立案實體錯誤(實體判決錯誤指的是什么)
犯了兩個罪能取保嗎(國家犯罪兩個罪能否取保候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