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第一,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做出新的界定。由于所處時代所決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重點考察的是物質生產部門,認識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是生產性勞動并創造價值,而絕大部分非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屬于非生產性勞動,不創造價值。
第二,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作用的認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總體工人”的論述中,對腦力勞動給予了肯定,認為這些勞動也是創造價值的勞動,但他重點研究的是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
第三,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產生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造中作用的認識。應該堅持馬克思關于人的抽象勞動的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
第四,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價值創造屬于生產領域的問題,而價值分配屬于分配領域的問題。
擴展資料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為剩余價值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的同時,創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第一次確定了什么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么形成價值及怎樣形成價值。
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從而為揭示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創立剩余價值論奠定了基礎。
此外,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理論等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的創立也都同勞動二重性學說有關。因此,勞動二重性理論成為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
最佳答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 - 1)商品的二因素與勞動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價值--------具體勞動 價值----------------抽象勞動 2)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貨幣的產生與發展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結階段。 4)價值規律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中的邏輯線索和基礎地位:(1)與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派比較,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最大貢獻是證明了“勞動的二重性”;(2)在勞動二重性的基礎上,馬克思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3)在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概括地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揭示資本主義從產生到滅亡的歷史規律的基礎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理論基石,是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為工人階級爭取經濟和政治主體地位的學說。馬克思從“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入手,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異化和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罪惡,并由此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結論。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存在了200多年,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一直存在分歧,可謂“學派林立,相互混戰”。究其原因,是學界沒有把“價值”這個基本概念搞清楚。哲學的價值與經濟學的價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經濟學的價值是用貨幣度量的,貨幣是價值的尺度。哲學的價值是主觀評價,與貨幣無關。
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過程中,“勞動價值論”、“效用價值論”和“邊際效用論”把經濟學的價值與哲學的價值混為一談,牽強附會,自欺欺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引入了歧途。
實際上,勞動與產值(產量)存在必然聯系,投入的勞動越多,創造的產值就越多;勞動與價值(價格)不存在必然聯系,投入的勞動越多,產品的價值不一定越高。勞動、效用、邊際與價值存在聯系,但不存在必然聯系,即沒有規律可言。比如,雨量與糧食產量存在聯系,但不存在必然聯系,沒有哪個科學家能夠總結出雨量與糧食產量的關系式。所以,我們必須澄清勞動、效用、邊際與價值的關系,正本清源。
勞動決定產品的產值,不能決定產品的價值。產品的價值是由成本決定的,成本是由五種生產要素(勞動、技術、資源、資本、制度)價值組成,這五種生產要素價值共同決定產品的價值,勞動價值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王氏政治經濟學》對一些基本概念作了重新定義,在許多關鍵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創立了“社會產能理論”,為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發現了“價值恒等定律”,即生產要素價值恒等于產品價值,從根本上解決了價格形成和變動的邏輯性問題。通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揭示了政治經濟活動的本質及規律。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 1)商品的二因素與勞動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價值--具體勞動 價值--抽象勞動 2)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商品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貨幣的產生與發展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結階段。 4)價值規律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
2、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包括一下四個方面
1、商品的二因素與勞動的二重性
馬克思通過研究資本主義及其生產關系,指出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而商品之所以具有這兩個因素,是由于生產商品的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2、價值的衡量和實現。
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由價值量來衡量。價值量與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商品的價值,通過商品交換來實現。
3、價值規律
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是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實行等價交換。
4、貨幣的產生與發展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結階段。
意思: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中的邏輯線索和基礎地位:
(1)與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派比較,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最大貢獻是證明了“勞動的二重性”;(2)在勞動二重性的基礎上,馬克思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
(3)在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概括地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揭示資本主義從產生到滅亡的歷史規律的基礎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理論基石,是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為工人階級爭取經濟和政治主體地位的學說。馬克思從“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入手,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異化和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罪惡,并由此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結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一切商品的價值都是由人的勞動創造的,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應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生產單位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不斷減少。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一方面是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資本家購置生產資料的資本是不變資本,支付勞動者工資的資本是可變資本。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價值增殖的過程和資本財富積累的全部基礎,就是建立在剝削雇傭工人剩余價值之上的。
意義: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出發點,它系統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及其市場經濟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是揭示資本主義從產生到滅亡的歷史規律的基礎理論,是具有鮮明的階級立場、為工人階級爭取經濟和政治主體地位的學說。馬克思從“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入手,無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的異化和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罪惡,并由此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結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及其意義是什么?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的,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我們之所以要堅持勞動價值論,是因為它強調了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任何人對社會的真正貢獻是勞動。它首先要求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突出的是勞動、勞動者。“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
其次,使用價值是社會的使用價值,因此在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產商品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目的進行生產,否則,盲目進行生產導致的產品供過于求的部分的價值將不能夠得到實現。
第三,復雜勞動是多倍的或自乘的簡單勞動,而勞動的復雜性又是與勞動中所含的科技含量成正比的。因此,勞動價值論要求我們重視科技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不斷提高勞動的創造性和增強勞動的智能化程度,從而不斷提高經濟增長中的科技貢獻率,提高勞動生產率。
第四,價值決定是社會的,個別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存在矛盾。因此,商品生產者的勞動要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力,從而使得單個商品的價值量不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從而從根本上提高企業和整個經濟的競爭力。
最后,勞動價值論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價值規律的要求,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價值規律是通過市場競爭實現的,競爭又包括價格競爭和非價格競爭,因此,要遵循價值規律的作用,必須要求保證市場的規范性。
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和意義
勞動價值論:“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并非被人們所歪曲的“所謂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
即說,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這意味著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或者說社會關系,與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無關.商品(貨幣)拜物教之謎就是把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說成是物質的屬性或者物質屬性的轉化率.并且政治經濟學的錯誤,都多源于價值和財富的混同.
正如陽光、空氣有用,但陽光、空氣不包含任何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錢關系,不包含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誠然,在這里價值的定義與植根于社會關系形成的語言中,價值的俗約定義——“有用性”相沖突.但勞動價值論是沖著解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去的,因為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就是金錢,勞動價值論正是揭示這種金錢游戲的.貨幣(商品)所計量的原子(價值),自然就成為研究的最主要的問題.
商品,即賣出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
物的使用價值成為具體財富,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體”本身,即商品“體”這個物質的有用屬性.物質的有用屬性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作為自然力一部人類勞動只能改變其形態引起屬性轉化,通常人類勞動在改變其形態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其它自然力,因此勞動并不是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僅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第二節、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引用彼得羅.維里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說明物質的使用價值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價值(交換價值)是一種通過交換形成的人支配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它意味著權力.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商品體(使用價值)同另一種商品體(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社會關系中的人支配人勞動.
不僅商品本身具有二重性,商品中的勞動也具有二重性:
第一重性,勞動本身作為自然力的一部份,具有改變物質屬性的使用價值,改變物質屬性的過程,即引導其它自然力來改變其形式.作為與物質的使用價值(具體財富)轉化率相關的勞動,這種勞動,在不同商品之間不可計量,也就是說這種具體勞動在不同的商品生產中,存在不同性(異質性).這種勞動是具體勞動與價值(交換價值)無關,僅是作為一種生產力要素與使用價值的轉化相關.
第二重性,就是作為價值(勞動),即以金錢所計量的原子.它本身代表的正是社會成員通過交換、買賣支配對方行為(勞動)的社會關系的權力.正如市場中的消費行為,只不過是勞動時間與勞動時間的交換罷了吧,“有效需求”的真實含義是“一種可供交換的雇傭的勞動
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勞動價值論是關于商品價值由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
馬克思完成勞動價值論體系,不僅把勞動當作價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價值,而且當作構成價值的實體,認為價值就是凝結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勞動價值論強調的是價值由勞動決定,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勞動的二重性。馬克思創造了勞動二重性學說,認為它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勞動是價值的實體,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從而完成了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是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也是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具有不可比較性。價值是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等范疇,是馬克思用來說明商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質。對價值的分析是以交換價值為起點的,交換價值是一種比例關系。因為商品能夠以一定比例進行交換,則商品中必然存在一種共同的東西,交換價值只能是表現其內容的表現形式,這種共同的東西就是價值。交換價值是價值的必然表現形式,而價值的本質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用價值中所包含的勞動的量來計量,使得價值具有了可比性。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同生產后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地變動,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地變動。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2)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勞動價值論中“勞動”二字的含義及其理論價值。勞動在創造社會財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確認勞動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條件。商品具有二重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商品的勞動,也包含二重成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有用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統一。
1.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理論基礎,它闡明勞動二重性與商品二因素的關系,從根本上論證價值的本質,把勞動價值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剩余價值論奠定基礎。馬克思利用勞動二重性學說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揭示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創立科學的剩余價值論。勞動二重性學說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形成提供科學依據。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經存在了200多年,但人們對它的認識一直存在分歧,可謂“學派林立,相互混戰”。究其原因,是學界沒有把“價值”這個基本概念搞清楚。哲學的價值與經濟學的價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經濟學的價值是用貨幣度量的,貨幣是價值的尺度。哲學的價值是主觀評價,與貨幣無關。
在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過程中,“勞動價值論”、“效用價值論”和“邊際效用論”把經濟學的價值與哲學的價值混為一談,牽強附會,自欺欺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引入了歧途。
實際上,勞動與產值(產量)存在必然聯系,投入的勞動越多,創造的產值就越多;勞動與價值(價格)不存在必然聯系,投入的勞動越多,產品的價值不一定越高。勞動、效用、邊際與價值存在聯系,但不存在必然聯系,即沒有規律可言。比如,雨量與糧食產量存在聯系,但不存在必然聯系,沒有哪個科學家能夠總結出雨量與糧食產量的關系式。所以,我們必須澄清勞動、效用、邊際與價值的關系,正本清源。
勞動決定產品的產值,不能決定產品的價值。產品的價值是由成本決定的,成本是由五種生產要素(勞動、技術、資源、資本、制度)價值組成,這五種生產要素價值共同決定產品的價值,勞動價值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王氏政治經濟學》對一些基本概念作了重新定義,在許多關鍵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創立了“社會產能理論”,為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發現了“價值恒等定律”,即生產要素價值恒等于產品價值,從根本上解決了價格形成和變動的邏輯性問題。通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因果分析,揭示了政治經濟活動的本質及規律。
相關推薦:
上班期間受傷算工傷嗎(在上班時間受傷算不算工傷怎么理賠)
怎么追討加班費(怎么追討加班費)
試用期是否算勞動關系(試用期是否屬于勞動關系)
單位不和我簽訂勞動合同要補償我嗎?(公司不簽訂勞動合同要怎么補償員工)
律師提供哪些服務?(律師提供哪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