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作者 | 豆豆學長
編輯 | 孟熱熱
本文為 新聞傳播考研真題與真相 原創作品,轉載請授權
離2018考研還剩138天
“每周回答一個新聞傳播學問題”,是我們的一個品牌專欄。大家在看書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都可以在這個專欄下留言,我們會每周選取一個問題,以“寫論文的標準”對你作出回答。我們的口號是——你問得走心,我們答得盡力!
人類傳播媒介的發展歷程及社會影響
人類傳播媒介的發展歷程分為口語傳播時期、印刷傳播時期、電子傳播時期以及網絡傳播時期。以下,我將就這四個時期的傳播特征與影響展開分析:
(1)口語傳播時期
人與人的交流依靠口耳相傳,從麥克盧漢的觀點出發,這是一個“感官統合的時代”,是人整體感官的延伸,媒介偏向趨于平衡。人與人之間關系緊密,初級群體對人的模仿行為、社會化過程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印刷傳播時期
印刷傳播媒介打破了年長者對于知識的壟斷,但也因視覺的偏向和文字的線性規則導致了人的線性思維和個人主義的傾向。印刷媒介是空間偏倚媒介,有利于中心對于邊陲的控制,強調位移上的傳遞,由于媒介自身的局限性,交互性較弱。
(3)電子傳播時期
廣播、電視等媒介的興起極大程度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一定意義上,感官“再統合”,受眾的感官趨于平衡。電視的出現將人們的前臺、后臺行為加以重構,出現了“中區”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人們行為的混亂。
(4)網絡傳播時期
網絡媒介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網絡媒介是人類中樞神經的延伸。高強度的互動性與無界新促使“地球村”的形成,使人與人間的關系更為緊密。但在某種意義上,網絡媒介模糊了虛擬與現實間的界限,形成了“綜合的景觀”、“超真實”的社會,媒介不再是虛擬的現實,而成為現實的一部分,這可能導致受眾行為的混亂,是值得警惕的。
媒介形態的更迭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以提升、過時、復活、逆轉的方式向前推進。例如:印刷媒介的出現,使口語媒介過時,但是電子媒介的出現,又使口語媒介重新復活。互聯網使書寫文字重新成為重要的信息載體。電報和手寫信雖然逐漸消失,但是人和人之間用文字溝通的的形式卻以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的形式重新復活。
媒介形態的迭代對于社會影響作用是不可否認的,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社會是媒介形態演變的重要推動力量,伯明翰學派代表人物威廉斯曾強調社會意向對于媒介技術的影響,不同的媒介特征與特定的歷史意向相關聯,孤立地看待是有失偏頗的。
了解更多知識梳理,點擊閱讀原文或者戳公號主頁的18必看--問答板塊
媒介是不斷的發展的,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的限制,對人類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媒介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是促進了信息傳播的力量,使人類越來越進步
媒介技術對社會發展和變遷產生什么作用
在科學社會體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媒介與社會之間顯示出更為密不可分的聯系。人類在社會實踐的動力推動下不斷發展和創造新的傳播 。
1、媒介是宣傳的輿論工具,它們與社會熱點互動可以提高社會的透明度,讓人民群眾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聞事件的可信度,促進社會進步。
2、提高了新聞的傳播速度,讓人民群眾在第一時間看到了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能夠更好地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增進了新聞媒體的實效性。
3、媒介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媒介的演進,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反作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如何看待新媒介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
在一個信息社會中,獲取信息是人們行動的基礎,作為信息主要來源的媒介也因此耿穿鈍費墁渡惰殺伐輯體現出其重要性。在一個現代社會中,幾乎沒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賴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舉些簡單的例子,媒介所發布的天氣預報是我們每天必須關注的內容之一;當人們想要休閑娛樂時,會留意報紙上電視和電影的預告;當人們要尋找就業機會時,同樣也會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廣告。媒介乎可以說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第一信息來源。然而,我們每一個人并不是天生就具備這種從媒介獲取信息的能力,它依然是一個后天習得的結果。為了更好地獲取信息,你必須對媒介有所了解,知道在特定的媒介上獲取相關的信息。比如政治經濟類媒介與文化娛樂類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就迥然不同。尤其是對于較為復雜和較為專業化的信息的獲取更是需要專門的知識。因此,媒介教育首先要培養的就是人們對信息的獲取能力,這一能力從基本方面說當然包括能夠看書識字從而了解信息內容,但它更多的是指人們發現信息、組織信息與保存信息的種種技能,比如,如何利用圖書館的圖書檢索系統以及網上的種種搜索軟件來發現自己需要的信息,如何使用音像及電腦等設備來組織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相關設施來保存信息。不過,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大多數時候所面臨的問題還不是如何獲取信息,而是有了信息后,如何正確地理解信息以指導自己的行動,這就需要人們具備分析和評價信息的能力。媒介上的信息五花八門,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式去消化這些信息,那么這些信息對人們并無幫助,有時甚至會有害,因而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事實上構成了媒介認知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主要與一些解釋性的理解技巧相關,它要對媒介上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基本判斷,看看它們符不符合事實;它還要對信息中的原因與結果進行推論,看看其邏輯是否成立;它還要辨別作者的意圖和觀點,以及作品所屬的類型(genre)。在更宏觀的層次,它還包括對信息產生的政治、經濟和歷史語境的認識。它偏重的是一種客觀的認定,其核心可以說是想判定真與假。與之不同,評價則主要是對媒介上的信息進行一種價值觀上的分析與判斷,看看所提供的信息是站在何種立場,代表了哪一種導向,維護了哪個階層的利益,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價值標準,它更多是一種主觀的評判,其核心是對于對與錯的認定及對信息的公正性及客觀性的判斷,并可以進一步上升為對信息所隱含的世界觀的透視。因而,即使對于同樣的媒介事實,人們完全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對于分析和評價的區別,我們可以簡單地通過一個案例來揭示其不同之處。比如,前些時候當美國軍用偵察機在中國領空撞毀了中國飛機并導致中國飛行員失蹤的事件發生后,美國電視媒體大量播放停留在中國的美國機上人員的家屬擔心、哭泣的場面,如果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些拍攝的場面都是真實的;但如果從評價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質問,為什么這些媒體不來報道中國失蹤飛行員家屬的悲傷,為什么不來報道中國人民對美國飛機侵犯中國領空的憤怒,因而其報道立場與導向的偏面性已昭然若揭,美國新聞媒介所一貫標榜的客觀性在此已蕩然無存。在現代社會中,學以致用,那么對信息的傳播能力顯然構成了媒介認知能力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傳播能力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依媒介而定的。通常我們所說的傳播能力除了傳統教育最為重視的寫和說的能力外,還包括了解自己所要溝通的受眾,能夠抓住受眾的注意力與興趣,能有效地利用符號來傳導意義,能對眾多的觀點加以組織。當然,具體到特定的媒介,如報紙和電視等,它們都還有自身特定的傳播技能,其操作性的技巧都需要專門學習。此外,傳播能力還包括根據反饋來調整傳播活動,從而使傳播由一種單向的信息傳遞發展成為一種雙向的互動過程。
如果說對培養學生媒介認知能力的必要性學者們已經達成了共識,那么在具體的主張和做法上則不盡相同,而且在某些問題上甚至存在著不少相互矛盾與對立的觀點。與培養媒介認知能力相關的爭論首先就表現在對媒介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關系的討論上。如何安排與培養媒介認知能力有關的媒介教育課程,人們進行了多種嘗試。根據著名學者馬斯特曼(Len Masterman)的說法,在歐洲主要有四種模式:1、媒介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科目;2、媒介研究作為某一科目中的一種組成部分;3、把媒介教育融于所有的科目中;4、媒介研究作為一門整合的、跨學科的課題。[12]在美國的教育實踐中,這四種形式教育都有所表現,其中最為流行的是第一種。然而,就算是把媒介研究作為一門單立的科目來培養學生的媒介認知能力,里面又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處理媒介教育中的技術教育。我們知道,傳統媒介教育主要教授的是學生進行文本讀解與分析的技巧,但另外一些教育人士認為,媒介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只有當學生們能夠自己拍照、自己攝像、自己制作網頁、自己報道新聞時,他們才有可能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具有批判能力的消費者,而僅僅教授讀解文本卻不教授制作文本的媒介教育是不完善的。不過,要想教授學生制作媒介文本,那么就需要一定的器材與設備,雖然有不少媒介機構表示愿意贊助這項教育活動,但又有學者擔心這種贊助最終會影響到媒介教育的獨立性。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媒介教育的目的應該是使學生成為一個成熟的公民而不是一個成熟的消費者,因此應該把媒介認知能力上升到一種社會文化的層面來認識,他們反對“文本中心”的媒介教育,而主張應該把文本分析與對生產和接受問題的探討整合到一起,并且認為尤其在象美國這樣高度商業化的國家,對于機構的分析尤為重要,他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語境方法”來對照于傳統的“文本方法”。[13]應該說上述主張都有理由,而最終的做法往往是一種折衷與妥協。媒介教育與傳統教育還有一個巨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由于接受媒介教育的學生對媒介并不是一無所知,在某些方面他們的了解甚至超過自己的老師,因而在這種教學活動中,最強調的是一種互動式教學,這也是對傳統教育中教師負責教授,而學生則專注于接受的教學法的一種革新。
與媒介認知能力相關的另一項爭論主要集中在媒介認知是否應該主要關注于通俗文化文本。我們知道,媒介認知能力教育主要教授的是學生讀解媒介信息的能力,而眾所周知,媒介信息其內容大多屬于通俗文化范疇,一些學者擔心這會影響學生對傳統經典文化的學習,而更多的人則指出,由于媒介內容中經常出現暴力與色情方面的內容,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因而早期媒介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站在這種保護主義的立場上,讓學生自覺抵制這些不良影響,甚至有些學者建議讓學生拒絕電視。然而,也有不少學者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首先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社會中,想讓學生與大眾媒介隔絕是不可能的,大眾媒介幾乎構成了人們生存的第二環境;其次,大眾媒介也并非一無是處,學生們完全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知識,關鍵在于要具備一種批評與分辨的能力,而正是我們進行媒介教育的目的。此外,大眾媒介所提供的通俗文化知識也是社會知識一部分,沒有理由去歧視它們,并且事實上它們構成了對傳統教育只涉及到精英文化的一種有效補充,是對傳統教育的精英主義取向的一種反撥。由于媒介內容往往更貼近日常生活,因而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媒介學者鄧肯(Barry Duncan)就指出:“我深信把廣泛的通俗文化現象包括到媒介研究中,正在成為一種日顯重要的視野,尤其是對那些與年輕人一起工作的人。”[14]而白金漢則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入手,認為如果我們簡單地強調大眾媒介有問題的一面,就會忽視年輕人對媒介的情感投入,我們可能會忽視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所得到的快樂,從而用一種憤世嫉俗及高高在上代替了真正的問題與分析
最后,與媒介認知能力相關的一個爭論就是如何使媒介教育適合具體的歷史社會語境,或者說適合所在國的國情。正如我們前文所提及,各國的媒介認知能力教育開展的程度及所采用的方法都不盡相同,因而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格局,這正如馬斯特曼所指出:“在每一次媒介教師的國際集會上,每一個人重新學習的第一課就是,必須樹立觀念,不是單數的媒介教育,而是復數形式的、多種多樣的媒介教育。”[16]西方各國早我們一步認識到培養學生媒介認知能力的必要性,并且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一點肯定值得我們重視與借鑒,但在如何搞好中國的媒介教育上,我們同樣應該注意媒介教育的本土化這一問題,絕不能生搬硬套。哈洛倫(James D. Halloran)在他的一篇談媒介教育的文章中明確指出:“象任何其他種類的教育一樣,或者象任何社會建制一樣,媒介教育無法在孤立的情況下得到充分的研究,比如離開了更寬廣的歷史、文化、經濟、法律、民族、政治及社會背景,它正是在這些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并且還在起著作用。”[17]誠然如是,每一個國家的媒介教育都應該結合自身的文化傳統與具體國情探尋一條本土化發展之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媒介教育更是我們的必經之途。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警惕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媒介來建立一種媒介帝國主義或者說文化帝國主義,因而我國的媒介教育除了要教授學生在信息時代獲取、分析與傳播信息的能力,更應強化學生對媒介霸權的警惕性。
新媒體的技術進步,對中國社會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
中國沒有新媒體,只有新的媒體。所謂新媒體指的是以網絡或移動網絡為載體的媒體平臺,而對中國的影響來說,由于中國對網絡的應用還十分局限,現階段很長時間估計將解決廣大社會領域的信息不對等問題。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媒介技術的發展對人類傳播有什么樣的影響?
跪求中!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媒介技術的發展對人類傳播的影響有:
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傳播技術和媒介的發展進程:媒介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傳播活動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
媒介技術發展的動因來自人類社會駕馭信息傳播、不斷提到信息生產和傳播效率的基本需求和不懈努力,是社會精神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也是一個社會或時代的精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
傳播媒介的社會影響并不僅僅取決于媒介的技術或刑事特性,而且取決于掌握和運作它的人和社會組織,取決于他們生產和傳播的信息內容。
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心中的貪欲也緊跟著升級,已完全忘失了什么叫做知足常樂,只想借助外部技術的發展使人本身...而輿論媒介如同發號施令者,人們如同中了蠱一樣會情不自禁地跟隨而行。
促進人類發展,信息是可貴的資源,媒介就是催化劑!
今天也考這個題了,對人類傳播的確有很大的影響。
相關推薦:
失蹤報警立案(失蹤多久可立案)
競業限制補償金有多少(競業限制補償金如何計算)
圓通丟件賠償(圓通快遞丟件怎么賠償)
行政拘留什么時間探視(拘留所探視時間表)
離婚被家暴方(被家暴起訴離婚能得到什么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