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拒絕了英國對脫歐后與愛爾蘭劃定邊界的提議,稱其“不能令人信服”。愛爾蘭外長稱,愛爾蘭共和國與北愛爾蘭之間劃定實際界限可能危及和平。
科夫尼表示,“我們不能再次在愛爾蘭島內劃定實際邊界,此舉將在族群間制造障礙,引發緊張局勢,更會破壞我們花費30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和平進程。”對于英國的提議,科夫尼稱“問題是英國的解決方案目前為止并不能令我們信服。”
英國脫歐后,愛爾蘭共和國與北愛爾蘭之間將如何收費的問題十分敏感,因為此前北愛爾蘭內部曾就應歸屬英國還是愛爾蘭的問題爆發過數十年流血沖突。
擴展資料
英國脫歐對歐元的影響
在經濟處于不斷擴張的時期,歐盟不平衡的問題容易得到緩解,畢竟增量的蛋糕可以促使相關各方看到希望。但當前歐盟經濟面臨著放緩的跡象,不太平衡問題有可能越發突出。
在此背景下,英國如果順利脫歐,英國經濟如果繼續保持穩定發展,英國社會矛盾如果得到逐步緩解,那么不排除意大利、希臘等面臨困境的國家也可能效仿英國訴諸脫歐手段。意大利、希臘等國家在金融危機以來都有過脫歐的動議,如果這些國家出現脫歐的類似情形,那么“多米諾骨牌效應”引發對歐元匯率的影響就值得高度關注。
畢竟意大利及希臘等國家使用的就是歐元,他們的退出意味著歐元完整性將遭受沖擊,那么歐元的潛在問題大幅升級的風險將值得重點關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爾蘭拒絕英國脫歐后重劃邊界要求:不能令人信服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英國脫歐對歐元會有哪些影響
愛爾蘭拒絕英國脫歐后重劃邊界是因為會危及和平。
2017年9月8日,愛爾蘭拒絕了英國對脫歐后與愛爾蘭劃定邊界的提議,稱其“不能令人信服”。愛爾蘭外長稱,愛爾蘭共和國與北愛爾蘭之間劃定實際界限可能危及和平。
據路透社報道,愛爾蘭共和國和英屬北愛爾蘭之間的邊界目前開放商品自由流通,是歐盟內部的界限,但是英國脫歐之后,此處邊界就要遵守歐盟海關的規定。
報道稱,劃定實際界限可能引發安全方面的擔憂,20年前,英國與愛爾蘭簽訂和平協議才結束了北愛爾蘭的長期內戰,軍隊和警察也不再設立關卡。
據報道,英國提議,在其脫歐后,兩國采取“隱形邊界”,不設邊境哨所,也不進行移民審查,但英國沒有明確提出,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之間的海關邊界應如何運轉。
擴展資料:
2018年2月,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政府近期正在就“脫歐”后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地區的自治權安排與三地政府磋商并起草相關議案。中央政府26日暗示,國內應就“脫歐”達成一致,中央政府不會再對三個地區作更多讓步。
內閣辦公廳大臣戴維·利丁頓當天說,“脫歐”后,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三地自治政府將享有歐盟“返還”的絕大部分已下放權力,但在事關國家利益、國民安全、國內市場整體性的事務領域,英政府將保留立法控制權。
利丁頓這番表態引發蘇格蘭和威爾士不滿。英國蘇格蘭政府歐盟談判部部長邁克爾·拉塞爾說:“無論他們如何粉飾,真實情況是英國政府試圖利用‘脫歐’掌控已經下放的權力。”
威爾士政府說,威爾士政府和支持權力下放的威爾士民眾無法接受中央政府的法律草案。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海外網)-愛爾蘭拒絕英國脫歐后重劃邊界要求 稱將危及和平
9月8日消息,當地時間周五(8日),愛爾蘭拒絕了英國對脫歐后與愛爾蘭劃定邊界的提議,稱其“不能令人信服”。愛爾蘭外長稱,愛爾蘭共和國與北愛爾蘭之間劃定實際界限可能危及和平。
據報道,愛爾蘭共和國和英屬北愛爾蘭之間的邊界目前開放商品自由流通,是歐盟內部的界限,但是英國脫歐之后,此處邊界就要遵守歐盟海關的規定。報道稱,劃定實際界限可能引發安全方面的擔憂,20年前,英國與愛爾蘭簽訂和平協議才結束了北愛爾蘭的長期內戰,軍隊和警察也不再設立關卡。
據報道,英國提議,在其脫歐后,兩國采取“隱形邊界”,不設邊境哨所,也不進行移民審查,但英國沒有明確提出,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共和國之間的海關邊界應如何運轉。
歐盟脫歐談判師巴尼耶(Michel Barnier)當地時間周四稱,英國的提議將漸漸破壞歐盟的單一市場體制。他認為英國通過此案例試探與歐盟的邊界海關規定,“實際上想要歐盟暫停適用其法律”,而“這不會發生”。
愛爾蘭外交部長科夫尼(Simon Coveney)當地時間周五對此表示,在英國脫歐后,愛爾蘭共和國與北愛爾蘭劃定實際界限可能危及數十年來的和平談判,而英國的解決方案目前為止并不充分。
科夫尼表示,“我們不能再次在愛爾蘭島內劃定實際邊界,此舉將在族群間制造障礙,引發緊張局勢,更會破壞我們花費30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和平進程。”對于英國的提議,科夫尼稱“問題是英國的解決方案目前為止并不能令我們信服。”
報道稱,英國脫歐后,愛爾蘭共和國與北愛爾蘭之間將如何收費的問題十分敏感,因為此前北愛爾蘭內部曾就應歸屬英國還是愛爾蘭的問題爆發過數十年流血沖突。
一名“阿爾斯特志愿軍”忠誠支持者走過北愛爾蘭的涂鴉墻邊。(AP)
1921年5月3日,愛爾蘭正式分治,北愛爾蘭正式成立。這天是之前20多年沖突的結果,源于支持北愛與愛爾蘭統一的民族主義者、與支持英國在北愛統治的聯合主義者的沖突。
這場分治,把愛爾蘭島上32個郡分為兩部份,其中六個郡組成北愛爾蘭,至今仍然是英國的一部份。其余的26郡組成“愛爾蘭自由邦”,最后成為今天的愛爾蘭共和國。
周一(5月3日)是這次分治一世紀紀念日,雖然它的歷史久遠,仍然影響著愛爾蘭和北愛爾蘭的發展,在英國脫歐的談判中,它更是外界其中一個最大的關注點。
愛爾蘭為什么要分治?
英國政府多年來都形容,分治是個妥協的做法。這是因為,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多年來都不斷爭取自治,也就是要求倫敦的中央政府下放權力,在都柏林建立一個議會。
但這同時引起另一派別的不滿,這個稱為“聯合主義”的陣營在政治取態和宗教信仰都與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不同:他們大多是新教教徒,也支持英國在北愛爾蘭的統治,不希望接受都柏林的管治。
這些聯合主義者大多聚居在愛爾蘭島東北部的阿爾斯特省(Ulster),在這個省份屬于主流,但如果計算整個愛爾蘭島的人口,他們屬于少數,因為阿爾斯特省以外的地方,大多數的人口是信奉天主教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
1916年復活節起義期間都柏林的郵政總局被破壞。
1916年當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些民族主義者就趁機發起短暫的暴力起義,稱為復活節起義。
英國當局很快就平息這次起義,但倫敦政府之后決定處決許多起義的領袖,令外界反而同情這些起義者。之后在1919年爆發了愛爾蘭獨立戰爭,外界視復活節起義是推動這場獨立戰爭的因素。
英國最終在1921年決定在愛爾蘭實行分治,讓支持脫離英國的民族主義者在都柏林建立議會,同時讓支持英國統治的聯合主義者在貝爾法斯特建立另一個議會。
北愛和愛爾蘭的分界是如何定出來的?
歷史上,阿爾斯特省由九個郡組成,但現時只有六個郡屬于英國管治的北愛爾蘭。這是因為決定分治的時候,聯合主義者害怕他們在當地的主流地位會受威脅,為了保護自身的領導地位,他們不得不放棄阿爾斯特省其中三個郡。
這三個郡分別是多尼戈爾郡(Donegal)、卡文郡(Cavan)和莫納亨郡(Monaghan),它們大多數人口都是天主教徒,大部份的選民都會投票給支持民族主義的政黨,與阿爾斯特省其他郡不同。
英國政府之后在1920年通過《愛爾蘭政府法令》(Government of Ireland Act),正式確立北愛爾蘭和愛爾蘭其他地區的政治架構。
歷史上,阿爾斯特省由九個郡組成,但現時只有六個郡屬于英國管治的北愛爾蘭。
《愛爾蘭政府法令》也確立了北愛爾蘭的邊界:“北愛爾蘭由以下國會郡組成:安特里姆郡(Antrim)、阿馬郡(Armagh ) 、唐郡(Down)、弗馬納郡(Fermanagh ) 、倫敦德里郡(Londonderry) 和蒂龍郡(Tyrone) ,加上以下郡級市:貝爾法斯特和倫敦德里。”
這讓支持聯合主義的詹姆士·法勒爵士(Sir James Craig)在1921年當選北愛爾蘭第一任首相,職位相當于現時的北愛首席部長。
這部法令也同時規定在都柏林另設議會,但反對英國統治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不甘于這種由英國容許的自治。他們在1919年,即是這部法令通過前,已經另行組成自己的議會,爭取全面獨立。
詹姆士·法勒爵士在1921年當選北愛爾蘭第一任首相,職位相當于現時的北愛爾蘭首席部長。
當地人對這個邊界有什么看法?
民族主義者并不喜歡這條把北愛爾蘭從愛爾蘭分割出去的邊界,仍然繼續推動南北愛爾蘭統一的運動。
即使是支持英國統治的聯合主義者都不大滿意分治。研究愛爾蘭歷史多年的學者穆爾(Cormac Moore)說,當選北愛首名首相的法勒爵士因為推動只把阿爾斯特省六個郡撥歸北愛爾蘭管治,這個決定激怒了許多聯合主義者,尤其是那些分治后住在都柏林議會管治范圍的支持者,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十分不確定的未來。
他說,那些被排除在北愛爾蘭以外的聯合主義者形容自己是“被遺棄”,最終退出阿爾斯特省議會。
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在1919年已經另行組成自己的議會,爭取全面獨立。
當時確定的邊界是永久的嗎?
雙方劃定愛爾蘭自由邦和北愛爾蘭的邊界時都不清楚這條邊界會存在多久,也不知道它會不會按其中一方的意愿改變。
愛爾蘭獨立戰爭1921年結束后,英國和愛爾蘭簽訂和約,規定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后成立“愛爾蘭分界委員會”,由新成立的愛爾蘭自由邦和北愛爾蘭各派出一名代表,加上委員會主席的三人小組,檢討邊界所在地是否合適。
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是英國委派的菲瑟姆(Richard Feetham),但受英國控制的貝爾法斯特政府拒絕委派代表,英方于是委派一名著名的聯合主義支持者作為北愛爾蘭的代表。
分界委員會成員包括:(左起)北愛代表菲舍爾(Joseph Fisher)、委員會主席菲瑟姆和愛爾蘭代表麥克尼爾(Eoin MacNeill)
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當然不會接受任何邊界,但愛爾蘭一方當時有部份領袖認為,他們可以透過這個委員會,從北愛爾蘭取得更多土地。但歷史學者穆爾形容,愛爾蘭一方這個想法“天真”。
受愛爾蘭內戰影響,這個委員會要到1924年才能開展工作。這三年時間對邊界問題影響深遠,因為它不但讓現有邊界有時間成形,也讓北愛漸漸不用在經濟上依靠愛爾蘭自由邦。
但穆爾認為,愛爾蘭自由邦政府決定沿著這條邊界設置海關檢查站,是令邊界成形的最大因素,也令邊界變成現實。他解釋這些檢查站對一般人都造成重大影響,“在許多方面都加固了邊界的槪念”。
一些進入愛爾蘭自由邦的車輛接受愛爾蘭一方的海關檢查,學者認為這是首次讓一般人切實感到這條邊界的存在。
分界委員會有什么決定?
這個委員會的成員當時走訪了北愛爾蘭與愛爾蘭的分界區域,與當地居民交談,但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英國和愛爾蘭簽訂的和約用字十分含糊,讓親英的委員會主席可以隨意詮釋委員會的角色。
這份和約第12條規定,分界委員會“應在盡量兼顧經濟和地理條件的情況下,按當地居民意愿確立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其余地區的邊界”。
政治地理學者蘭金(Kieran Rankin )介紹說,支持愛爾蘭統一的民族主義者當時認為,條文中“當地居民意愿”的意思,最少應該包括邊界沿線的民族主義支持者聚居的地方,讓他們加入愛爾蘭自由邦。
但另一方即支持英國統治的聯合主義者就集中在條文“盡量兼顧經濟和地理條件的情況”一部份,認為委員會會按這個條件規定,盡量保持北愛爾蘭的完整性。
而委員會最終的決定也反映,它在作決定時很大程度上從經濟角度考慮。唐郡紐里市(Newry)是個明顯的例子,它當時是一個貿易和交通重鎮。
愛爾蘭獨立戰爭1921年結束后,英國和愛爾蘭簽訂和約,規定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后成立"愛爾蘭分界委員會"。
這個市至今仍然屬于北愛爾蘭,是英國的一部份。蘭金說其實當時約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支持加入愛爾蘭自由邦,但委員會考慮到這個城市的港口收入、煤炭運輸基建等,認為它對北愛爾蘭的紡織業十分重要,不可移交給愛爾蘭自由邦。
蘭金形容,這是委員會“以經濟和地理因素壓倒當地居民意愿的典型例子”。委員會最終只建議一些邊界的小村莊轉讓給愛爾蘭自由邦,包括克羅斯馬格倫(Crossmaglen)、瓊斯伯勒(Jonesborough)等。一些大多數居民都希望加入愛爾蘭自由邦的大城市,如斯特拉班(Strabane)都榜上無名。
根據委員會的建議,北愛爾蘭要把約730平方公里的土地轉讓給愛爾蘭自由邦,同時可從對方接收約202平方公里土地。支持英國統治的聯合主義者滿意結果,但愛爾蘭政府仍然感到不滿,最終愛爾蘭、北愛爾蘭和英國政府三方面擱置委員會的決定,邊界維持原有狀態。
同時委員會的報告保密,直至1969年才公開。
唐郡紐里市是一個貿易和交通重鎮。
邊界現況如何?
邊界的位置沒有改變,但邊界的模樣就經歷了許多改變。上世紀60至80年代期間,北愛爾蘭因為邊界問題發生一連串沖突,英國軍隊在邊界設置許多檢查站,這些檢查站經常成為主張愛爾蘭統一的武裝組織“愛爾蘭共和軍”襲擊的目標。
隨著北愛爾蘭和平進程推進,邊界上的設施開始拆除,首先是1993年應歐洲經濟一體化為由移除邊界上的海關檢查站,而隨著英國和愛爾蘭1998年簽定《貝爾法斯特協議》(又稱《耶穌受難日協議》,Good Friday Agreement ),英國也開始拆除邊界上的軍事檢查站,到2006年拆除最后一個軍隊瞭望塔。
但英國脫歐令邊界問題再次成為爭議焦點,隨著英國在去年1月31日正式離開歐盟,這條邊界除了是北愛爾蘭和愛爾蘭邊界,還成為一個歐盟成員國和非歐盟成員國的邊界。
北愛和愛爾蘭邊境目前沒有設置任何檢查站,一般人只能從馬路上雙方各自根據英國和愛爾蘭標凖繪畫的道路標記,看出邊界的位置。
英國2006年拆除最后一個軍隊瞭望塔。
BBC北愛爾蘭節目《Spotlight》4月委托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的部份結果
英國脫歐令當地有聲音呼吁應該趁機會,在北愛爾蘭進行邊境區域公投,讓當地人選擇是否加入成為北愛爾蘭一部份,但是否舉辦公投是由北愛爾蘭事務大臣決定,換句話說,決定權在倫敦中央政府。
英國首相約翰遜當時說,他無法想像會有北愛爾蘭事務大臣會考慮舉行這種公投,將來“很長很長的時間都會是這樣”。愛爾蘭總理(Micheal Martin)也反對在短期內舉行公投,認為在和平進程這個階段舉行公投會造成分裂。
民意調查也發現,大多人都不支持移除這個已經存在了一個世紀的邊界。
對于英國來說,脫歐后和愛爾蘭的邊境問題一直是一個令許多官員煩惱的問題。因為愛爾蘭和英國并沒有實體邊境,甚至游客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自由穿行愛爾蘭和英國的邊境。
并且更為麻煩的是,愛爾蘭是歐盟國家,而英國在脫歐后依舊不能設立實體邊境,這就造就了一個問題,歐盟國家先把貨物運到愛爾蘭然后再經過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地區間的邊境,就幾乎可以完美避稅,而英國人費這么大勁脫歐豈不是功夫白費?
英國人不敢在北愛爾蘭和愛爾蘭間設立實體邊境不是沒有原因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愛爾蘭共和軍(IRA)打著愛國的口號,進入英國境內進行恐怖襲擊,就連英國女王的叔叔蒙巴頓勛爵都死于愛爾蘭共和軍手里。而后英國人終于對愛爾蘭人妥協,拆除了北愛爾蘭地區和愛爾蘭間的邊境以換取愛爾蘭共和軍的解散。
愛爾蘭共和軍本想讓北愛爾蘭地區脫離英國跟愛爾蘭獨立,可除了英國人不肯放人外,其實北愛爾蘭人自己也不愿意獨立。為什么愛爾蘭和北愛爾蘭有著相同的民族和文化,卻要堅持待在英國呢?這得從愛爾蘭地區的歷史說起。
1,英格蘭入侵
愛爾蘭的土著是凱爾特人,最早發源自歐洲大陸的萊茵河地區。在歐洲大陸還處于青銅部落時期,愛爾蘭人早已擁有了先進的鍛鐵技術,憑借著先進的鐵器,愛爾蘭人開始在歐洲大陸大肆擴張,并且還英吉利海峽來到了英格蘭島和愛爾蘭島。
可隨著歐洲結束了部落混戰,羅馬人將凱爾特人趕出了歐洲大陸地區,而大多數凱爾特人被迫遷徙至不列顛生存。可羅馬軍隊依舊不愿意放過凱爾特人,他們同樣跨過了英吉利海峽,來到了不列顛中部,而凱爾特人則被迫繼續往地形相對復雜的北愛爾蘭島遷徙,形成了今日愛爾蘭國家民族主體。
綠色為現愛爾蘭共和國
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來自北歐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趁虛而入,開始走上了征服不列顛島的拉鋸戰。最終經過三個多世紀的爭奪,不列顛最終落入盎格魯撒克遜人手中。而在公元829年,盎格魯撒克遜人以英格蘭為名正式立國。
可當時的英格蘭人僅僅只是占據了英格蘭島罷了,周圍還有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存在著大量的土地。而英格蘭人在十二世紀對愛爾蘭發起了征服,并且以高壓姿態剝削著每一個凱爾特人。
英格蘭人為了防止凱爾特人鬧事,在政治上幾乎沒有給凱爾特人半點地位。1228年,英格蘭人用英國的律法強制在愛爾蘭上推行;1297年,英國人組成的愛爾蘭議會中沒有一個凱爾特人……
并且為了增加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力,英國政府不斷鼓勵英格蘭公民進入愛爾蘭殖民,并且為了防止殖民者對凱爾特人起同情心,英國人還不斷發出歧視凱爾特人的法令,以至于有著“殺死愛爾蘭人如殺死一條狗”的事情發生。
對于英國人來說,愛爾蘭地區的所有人都只是土著,而他們則是高傲的殖民者。這個時期的愛爾蘭,就跟后世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并沒有區別,只是距離本土近了一點罷了,而愛爾蘭人依舊是個敢反抗大英國的土著罷了。
2,宗教、內戰,愛爾蘭人
當天主教的教義已經不能讓英國大步發展,反而成了阻擋社會前進的擋路石的時候,英國人率先發起了宗教變革。1529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頒布了《至尊法典》,而后新教成了英國的國教,而歐洲大陸主流的天主教再也和英國人沒多大關系。
可距離英國本土沒多遠的愛爾蘭不同,在早期愛爾蘭接受了天主教徒的教化,而英國人一直視愛爾蘭為殖民地,自然也沒有管愛爾蘭人信什么教,但英國人改信的浪潮跟愛爾蘭沒有多大關系,而愛爾蘭人依舊是天主教的虔誠教徒,這就為后來的英愛沖突埋下了伏筆。
而除了宗教外,英國人自家后院起火也將愛爾蘭再次逼迫到了絕地。1649年,英國內戰結束后,克倫威爾帶兵進入了愛爾蘭。在英軍的高壓剝削下,愛爾蘭人短短三年時間中150萬人口減到109萬,三年時間死于饑荒、戰亂的愛爾蘭人約有41萬。
饑荒期間愛爾蘭人口變化
除此外,英國人還大肆掠奪愛爾蘭人的土地,讓愛爾蘭人失去了最后一份賴以生存的生計。1648年,愛爾蘭人還有著愛爾蘭島接近60%的土地,可到了1751年愛爾蘭人擁有的土地僅僅只剩下5%了。除此外,英國人在法律上也是以各種形式歧視愛爾蘭人,愛爾蘭人不被允許出國留學、不能雇傭兩位以上學徒,愛爾蘭人沒有選舉權,不能擔任教師、律師和陪審員等公職。
可以說,英國人幾乎已經將愛爾蘭人能上升的通道全都堵死了,整個愛爾蘭如同一團死水,沒有半點活力可言。
愛爾蘭人土地被剝削,沒有任何能擔任的公職,貧窮的愛爾蘭人靠什么生活?
答案是馬鈴薯,產量大管飽還便宜,這幾乎成了當時所有愛爾蘭人的主要食物來源。在平日里,依靠馬鈴薯生存自然沒有問題,或許吃不飽但起碼不至于餓死。
但當愛爾蘭人所依賴的馬鈴薯出問題后,這成了壓倒所有愛爾蘭人最后的一根稻草。1843年,馬鈴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在歐洲和北美開始流行,而當這種能讓馬鈴薯絕產的病毒傳播到愛爾蘭后,再次引起了大規模的饑荒。
愛爾蘭饑荒的紀念雕像
1845至1849年間,當時人口共有八百多萬的愛爾蘭,因為饑荒死去了超過一百多萬,除此外這期間也有一百萬人左右被迫離開家鄉,跑到北美洲以謀一份生計。
死亡超過一百萬人的饑荒,放在哪個時代都不算小事情。可高傲的英國人卻將其認定為“對愛爾蘭人無憂無慮生活的警告”,而到了愛爾蘭大饑荒后期,英國政府的一切舉措都變得更加可恥。
英國政府想要將面包降價的形式讓愛爾蘭人渡過危機,可是當時愛爾蘭人兜里哪里還有半個子。除此外,英國人在饑荒期間還依舊不忘稅收,英國人傲慢的行為成功激起了愛爾蘭人獨立的心思。
3,愛爾蘭的獨立
其實早在1801年,英國就正式將愛爾蘭和英國合并,愛爾蘭也不再是距離英國本土最近的那個殖民地了,可成了英國一部分的愛爾蘭的地位依舊沒有半點改變。
1817年,英國合并愛爾蘭國庫,可卻依舊讓愛爾蘭自行承擔起義的一切費用,除此外在法國大革命以及拿破侖戰爭時期,英國政府還將一系列的戰爭費用摔到了愛爾蘭人的臉上。
愛爾蘭人沒有錢還怎么辦?當做債務算在愛爾蘭頭上唄。就短短幾十年內,愛爾蘭的債務從225萬英鎊飆升至1億1千3百萬英鎊。英國人也不是沒有試著放下身段和愛爾蘭和解,如1829年頒布的《天主教法案》,但這一切都在英國人的傲慢下成了殘缺的法案,執行力低的可憐。
忍辱負重的愛爾蘭人一直沒放棄反抗,但都一直處于小打小鬧,沒有人領導組織起來的游擊隊形式。直到一戰的爆發,英國人焦頭爛額的被戰爭纏身,這讓愛爾蘭人看到了獨立的曙光。
1916年,愛爾蘭共和軍發動了“復活節起義”,并且對外宣稱愛爾蘭將正式獨立。雖然這次的獨立很快遭到了英國的鎮壓,但這僅僅只是個開始。
愛爾蘭歧視相關法令
1919年2月,愛爾蘭人再次拉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兩年時間下來英國人也被迫服軟,最終在1921年簽訂了《英愛條約》,愛爾蘭人也開始擺脫英國人的勢力,成為獨立于英國外的自由邦。
當然愛爾蘭人想要的可不只是成為自由邦,而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所有愛爾蘭人依舊在不斷的反抗著,最終在1937年愛爾蘭宣布成立共和國正式脫離英國。而愛爾蘭正式得到國際承認成為獨立的國家是在1948年,英國人以保留愛爾蘭北部6個郡的要求,交換愛爾蘭共和國的獨立。
4,愛爾蘭和北愛爾蘭的糾紛
其實在愛爾蘭獨立的時候,也是想帶著北愛爾蘭一塊獨立的,但除了英國人的壓力外,北愛爾蘭人自身也是不愿意的。
因為在英國人的長期教化下,北愛爾蘭現在成了以新教為主體的地區。并且早在工業革命時代,北愛爾蘭就成了英國的重要工業基地,不管是北愛爾蘭人還是英國人都不愿意獨立。
當然了即使到了現代,愛爾蘭人中依舊有部分人在為北愛爾蘭獨立不斷做出抗爭,但這已經涉及到了宗教、經濟以及民族等多個問題,北愛爾蘭獨立已經成了不可能的情況。
愛爾蘭共和國
而現今的愛爾蘭依靠著政策、資源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這或許是那些為愛爾蘭獨立流血的先輩們最欣慰的一件事吧。
當我們將眼睛瞅準歐洲大陸之時,很難不被英國和愛爾蘭的版圖結構“驚訝”到。愛爾蘭是個獨立國家,英國卻也有一個叫“北愛爾蘭”的“愛爾蘭”。且這個“北愛爾蘭”跟愛爾蘭完全接壤,與英國反而是隔海相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