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因工廠搬遷是否有賠償
工廠要搬遷工人一般沒有賠償,但如果工廠因此而依法與工人解約的,工人可以獲得經濟補償,補償標準則是工人在工廠每工作滿一年,工廠要支付一個月的工資。搬廠勞動法應怎么賠償
搬廠造成勞動合同無法履行,又不能變更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非過失性辭退后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法搬廠裁員賠償標準
單位異地搬遷,勞動者不愿隨往的,單位應當解除勞動合同,單位應當按照勞動者在該單位的已工作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每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不滿半年補償半個月工資,滿半年不滿一年補償一個月工資。經濟補償金基數按照解除勞動合同前12個月(不滿12個月按照實際月數)的勞動者本人月平均應發工資計算。同時單位應當提前30天書面通知勞動者,或者以額外支付一個月工資(按照上個月應發工資計算)代替。
工廠搬遷要不要執行勞動合同的規定?
工廠搬遷的情況下,勞動者可以選擇是否執行勞動合同的規定,如果不愿意跟隨工廠搬遷,廠方應當尊重員工選擇。工廠要搬遷,勞動合同沒到期,員工不愿意跟廠,廠方說不跟就辭職,辭職扣十天工資是違法的,可以到勞動局投訴。由于勞動合同的相關因素改變導致的員工離職,公司是需要給于一定的經濟補償。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搬廠怎么賠償標準
工廠搬遷導致原勞動合同不能繼續履行的,單位支付員工經濟補償:
1、經濟補償按照員工在單位的工作年限和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進行計算;
2、按照每工作滿一年一個月本人工資,不滿半年的按照半年計算,滿半年不滿一年的按照一年計算;
3、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工廠搬遷的步驟:
1、制定計劃,首先制定搬廠計劃;
2、廠內產品的整理;
3、廠內設備搬遷。
綜上所述,廠搬遷有許多事情要做,產品整理不是難題,設備搬運才是難題,想要更加有序和順利的完成工廠搬遷,就要按照步驟去進行,同時工廠搬遷導致原勞動合同不能繼續履行的,單位支付員工經濟補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的計算】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公司搬廠簽了協議不去有賠償嗎?
一般來說,如果公司搬遷是在同城范圍內,且搬遷并不影響勞動合同的履行,員工如果不遵守協議自行離職,通常不會獲得賠償。然而,如果搬遷涉及異地,且確實導致勞動合同無法繼續履行,員工因此選擇解除勞動合同,可以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向公司主張經濟補償金。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一條,如果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導致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用人單位可以進行人員裁減。如果裁減人數達到二十人以上,或者雖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用人單位需要提前三十天通知工會或全體職工,并聽取他們的意見,之后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并裁減人員。
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用人單位應當向受影響的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根據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的標準是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計算,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如果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經濟補償的標準將按照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但最高補償年限不超過十二年。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規定的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相關推薦:
死亡賠償條款(死亡賠償的賠償標準有什么)
損害賠償起訴(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流程)
侵占手機立案(侵占他人手機罪立案標準)
損壞賠償方式(損壞他人房屋賠償標準)
車損評估賠償(車輛傷損貶值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