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猛欧美激情性xxxx大豆行情,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日本欧美v大码在线,av蓝导航精品导航

刑事證據論談(陳碧中國政法大學)

首頁 > 刑事案件2025-04-18 13:07:38

吳丹紅的學術成果

《法律與權利》(參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擔6萬字;
《證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擔30萬字;
《刑事司法大趨勢》(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擔8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簡明證據法學》(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英國刑事司法程序》(合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擔12萬字;
《新世紀的證據法》,獨譯,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
《娃娃屋謀殺案》,獨譯,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
《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司法解釋建議稿及論證》,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特免權制度研究》,(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比較檢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
《中國刑事名案程序與證據問題研究》,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法律的側面》,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版。
《證據法學》,(十一五規劃教材,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9年9月版。
《證據法學》,(參編,孫維萍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與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的釋義和適用》,參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版。
《刑事證據新規定釋義》,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刑法與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即將出版。 《新刑訴法對刑事審判方式的改革》,《贛南審判》1998年第4期,0.5萬字;
《再探控權論——行政法理論基礎的反思》(獲院論文大賽二等獎),《盾鳴》1998年第5期,0.5萬字;
《電子商務的法律問題初探》(獲“華為杯”電子商務征文三等獎),載《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學報》第20卷1期,0.6萬字;
《為陪審制度辯護》(該文獲校論文大賽一等獎),《青年法學》2000年秋季號,0.7萬字;
《舉證時限的理論思考與立法構想》,載《南京師大學報》(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1.2萬字;
《美國規制誘惑偵查的法理評介》,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0.7萬字;
《被告人認罪案件程序簡化改革芻議》,《人民法院報》2001年7月21日第3版,0.4萬字;
《論誘惑偵查》,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1.3萬字;
《共犯口供證明力淺論》,載《人民檢察》(核心)2001年第8期,0.5萬字;
《透視證人拒證權的價值理念》,載《律師世界》2001年第9期,0.5萬字;
《論共犯口供的證明力》,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0.6萬字;
《證人證言的形式問題反思--以庭審改革為切入點》,載《湘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刑事訴訟證人拒證原因探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三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版,0.6萬字;
《誘惑偵查初探》,載《公安大學學報》(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書報復印中心《法學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轉載,0.6萬字;
《“零口供”與沉默權》,《檢察新時代》2002年第2期;
《品格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1.9萬字;
《證人資格問題重述》,載《中國刑事法雜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0.7萬字;
《兒童作證問題之研討》,載《政法論叢》(核心)2003年第1期,0.8萬字;
《論英美法上的意見證據》,載《律師世界》2003年第3期,0.7萬字;
《證人權利保障論綱》,載《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1.6萬字;
《證人保護制度探析》,載《華東政法學院學報》(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0.8萬字;
《“陷阱取證”的法律思考》,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六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師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轉載,1.9萬字;
《我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探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03年第2期,0.9萬字;
《一體化下的歐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報》2003年5月26日B2版;
《證人作證的實現方式》,《山東大學法律評論》第1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萬字;
《刑訊逼供案的舉證責任》,載《法律適用》(核心)2003年第7期,0.9萬字;
《英美恢復性司法述評》,載《中國監獄法學刊》(核心)2003年第6期,0.7萬字;
《刑事普通程序簡易審中的證據問題》,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0.8萬字;
《證人制度的實證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七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1.1萬字;
《傳聞證據規則研究》,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1.9萬字;
《實現正義的另一種進程》載《訴訟法論叢》第九卷(權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復性司法論壇》2005年卷(群眾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轉載,1.9萬字;
《證人補償制度研究》,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萬字;
《證人制度的經濟學分析》,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2.2萬字;
《歐美恢復性司法典型案例評價》,載《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0.9萬字;
《證人制度改革縱橫談》,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九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0.8萬字;
《歐盟檢察發展趨勢與中國檢察制度改革》,載《人民檢察》(核心)2005年第2期,0.7萬字;
《特免權的中國命運》,載《證據學論壇》(核心)第十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年版,1.7萬字;
《法治視野下的臥底偵查》,載《法治論叢》2005年的4期,1.2萬字;
《角色、情境與社會容忍——法社會學視野下的刑訊逼供》,載《中外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3.3萬字;
《面對中國的證據法學》,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萬字;
《刑事訴訟中的律師保密義務》,載《刑事法評論》(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3.2萬字;
《司法場景中的證人作證》,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1.2萬字;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證研究——以法院處理刑訊逼供為例》,載《現代法學》(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轉載,1.4萬字;
《證據法學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樣本與中國現實之間》,載《政法論壇》(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0.7萬字;
《證據法的批判與建構》,載《環球法律評論》(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萬字;
《中國式陪審的省察》,載《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1.5萬字;
《傳聞法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載《臺灣本土法學雜志》第94期(2007年5月);
《舉報人法律保護的實證研究》,載《法治論壇》2007年第3期;
《證據法學的啟蒙》,載《證據科學》2007年(第15卷)第1、2期;
68. 《力量博弈下的刑訊逼供》,載《華中法律評論》第三卷(2008年12月版);
《民事訴訟中的測謊》,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6期;
《交叉詢問制度的中國問題》,載《證據學論壇》第14卷,2008年12月版;
《傳統訴訟文化新解》,載《西部法律評論》2009年第1期;
《證據法上的理論迷局》,載《證據科學》2009年第2期。
《中國證據立法的理想與現實》,載《訴訟法學研究》第15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犯罪主觀方面的證明》,載《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
《理念嬗變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載《理論視野》2010年第8期; 《喧囂中的前進:年終評點司法界》,《湖北法制報》2002年1月22日第15版;
《兒童作證,不是一紙規定那么簡單》,《檢察日報》2002年12月6日第3版;《切莫盲從誤用測謊技術》,《檢察日報》2003年1月15日第3版;
《“誘惑偵查”須嚴格控制》,《檢察日報》2003年1月24日第3版;
《偷拍、偷錄的困惑》,《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4日B2版;
《面對司法的媒體監督》,《人民法院報》2003年1月27日B2版;
《亟待規定證人的三種權利》,《檢察日報》2003年2月28日第3版;
《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不應叫停》,《檢察日報》2003年3月28日第3版;
《弘揚法學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報》2003年4月14日B2版;
《臥底偵查需要法律規則》,《檢察日報》2003年6月6日第3版;
《與學術親密接觸》,《法學家茶座》第三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國的誘惑偵查》,《檢察縱橫》2003年第6期;
《追究涉嫌偽證證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如何保障認罪口供的自愿性和真實性》,《檢察日報》2003年10月30日第3版,0.4萬字;
《檢察機關在立案監督中具有調查權》,《檢察日報》2003年12月8日第3版,0.4萬字;
《如何建立證人經濟補償制度》,《檢察日報》2004年1月8日第3版;
《歐盟檢察制度有了新發展》,《檢察日報》2004年5月26日第3版;
《證據學研究的“三維世界”》,《證據學論壇》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卡拉能否永遠OK?》,載《方圓法治》2005年第5期;
《路的制度與制度的路》,《方圓法治》2005年第 2期;
《道德與法律縫隙下的公私概念》,《方圓法治》2005年第 4期;
《維權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圓法治》2005年第15期;
《“大義滅親”文化與法律思維》,《方圓法治》2005年第 7期;
《事實·錯案·證據》,《方圓法治》2005年第 8期;
《科技利刃下的隱私權》,《方圓法治》2005年第 10期;
《提倡酷刑的童話》,《法學家茶座》第九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于細微處見法治》,載《中國婦女報》2005年12月20日;
《道德的善行與責任的缺位》,《方圓法治》2005年第 11期;
《證人為什么不出庭?》,《法制日報》2006年1月5日第10版;
《受賄案件不宜誘惑偵查》,《方圓法治》2006年第 3期;
《為什么不能實行毒品“合法化”》,《檢察日報》2006年1月9日第3版;
《叢林正義與司法正義》,《法制日報》2006年1月26日第11版;
《順從暴力與順應權力》,《方圓法治》2005年第 13期;
《證據立法呼聲緣何歸于沉寂?》,《檢察日報》2006年2月13日第12版;
《破案率的神話》,載《中國婦女報》2006年2月28日第6版;
《司法的悖論與尷尬》,《方圓法治》2005年第 14期;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圓法治》2006年第5期;
《第二個辛普森——程序法治視野下的羅伯特殺妻案》,《方圓法治》2006年第6期;
《到底為什么而爭論》,《檢察日報》2006年4月10日第3版;
《誘惑偵查:既然實際采用,就該立法規制》,《檢察日報》2006年3月20日,0.5萬字;
《讓律師走出保密義務的困局》,《檢察日報》2006年5月8日第3版;
《警察的素質》,《方圓法治》2005年第 16期;
《閑話“以保創收”》,《法制早報》2006年6月5日;
《變遷中的法學研究方法》,《檢察日報》2006年6月19日第3版;
《誰來監督監督者?》,《方圓法治》2005年第 17期;
《小廣告治理中的法治憂思》,《法制早報》2006年7月9日;
《事實的“羅生門”》,《檢察日報》2006年7月24日第3版;
《法律移植中的“捆綁性”》,《法制早報》2006年7月24日;
《毒品“合法化”的烏托邦》,《方圓法治》2005年第 19期;
《親歷庭審臺灣“第一女婿”》,《方圓法治》2006年第15期;
《大學的開放與限制》,《法制早報》2006年8月20日;
《錯案何以揮之不去?》,《法制早報》2006年8月28日;
《律師的天堂與地獄》,《方圓法治》2005年第 21期;
《在臺北親歷嗆扁現場》,《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法學院是怎樣煉成的》,《方圓法治》2006年第17期;
《個案請示制度的“熄燈號”》,《檢察日報》2006年9月18日第3版;
《致命的“常情斷案”》,《法制早報》2006年9月18日;
《百分之百的背后》,《方圓法治》2005年第 24期;
《美麗與哀愁:感受臺灣地區法律的脈動》,《法制早報》2006年9月25日;
《中國證據法學第一人》,載《法學家茶座》第1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證據相對主義》,《檢察日報》2006年10月23日第3版;
《法學經濟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報》2006年10月30日;
《法庭之上誰最大?》,《檢察日報》2006年11月20日第3版;
《法律的一廂情愿》,《檢察日報》2006年12月11日第3版;
《動物的法律權利》,《檢察日報》2007年2月5日第3版;
《寶島司法掠影》,《法學家茶座》第14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禁鞭令的開禁與安寧權》,《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上期;
《排隊文明與中國法治》,《方圓法治》2007年3月下期;
《道路通向哪里》,《法制日報》2007年4月1日;
《怎能用“電腦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報》2007年4月15日;
《側面看法律》,《檢察日報》2007年4月16日第3版;
《以小說講授法庭科學》,《方圓法治》2007年4月下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不是神明在審判——電影〈十二怒漢〉中的證明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上期;
《嚴格規則與自由裁量》,《方圓法治》2007年5月下期;
《從發現真實到價值多元》,《檢察日報》2007年6月18日(4748期);
《錯位的權利保障》,《人民法院報》2007年6月26日第5版;
《打擊官員的“真”文憑》,《清風》2007年第3期;
《殺光所有的律師?》《晟典律師評論》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雞肋:中國式陪審》,《中國改革》2007年第7期。
《保護舉報人是檢察機關的義務》,《法制日報》2007年8月5日第1版;
《法律人的理想與現實》,《檢察日報》2007年8月13日(4804期);
《“紙餡包子”背后的真問題》,《方圓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
《塵封的檢察制度史》,《法學家茶座》第16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紙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個問題》,《人民法院報》2007年8月21日。
《法庭上的心理學家》,《法制日報》2007年8月26日第15版。
《司法改革的軟件與硬件》,《檢察日報》2007年9月4日(4826期)。
《預防腐敗犯罪需警惕當代韋小寶》,《法制日報》2007年9月9日。
《關于恢復性司法的一個反思》,《人民法院報》2007年9月26日第5版。
《千萬別來念法律?》,《方圓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
《法學何以成為科學》,《檢察日報》2007年10月8日。
《我的師父石仲朱》,《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13版;
《在臺大法學院聽課》,《檢察日報》2007年10月18日“法學院”第21版;
《網絡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報》2007年10月21日;
《中國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圓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
《韋式貪官與反腐利器》,《檢察日報》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
《聶樹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證人是靠不住的》,載《人民檢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
《證據理論的一個側身》,載《方圓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
《科學證據的迷霧》,《法制日報》2007年11月11日第3版;
《真的“假文憑”與假的“真文憑”》,《檢察日報》2007年12月7日(4913期);
《追問手術簽字制度》,《法制日報》2007年12月9日第2版;
《華南虎”真假辯:一場精彩的民間審判》,《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0日第3版;
《司法制度的選擇有慣性作用?》,《檢察日報》2007年12月17日第3版;
《個人所得稅的公眾期待》,《法制日報》2007年12月23日;《新華日報》2007年12月24日A3版轉載。
《科學證據一定是科學的嗎》,《檢察日報》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讓個稅回歸“劫富濟貧”的本來面目》,《檢察日報》2008年1月1日第3版;
《電信運營商能推個一干二凈?》,《檢察日報》2008年1月11日第3版;
《刑事證據規定能帶來什么》,《法制日報》2008年1月27日第2版;
《我永遠不能說真話的遺憾》,《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這是一個謊言盛行的年代嗎》,《檢察日報》2008年2月1日;
《一定要重復漫長的觀念更新進程嗎》,《檢察日報》2008年3月17日;
《歷史的另一張面孔》,《檢察日報》2008年3月21日;
《“許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權困局》,《檢察日報》2008年4月4日;
《刑訊逼供與角色扮演》,《人民檢察》2008年第9期(5月)。
《法學研究的本土化問題》,載《檢察日報》2008年6月26日。
《訴訟的游戲規則》,載《檢察日報》2008年7月31日;
《奧運會報道要尊重運動員隱私權》,載《法制日報》2008年8月17日。
《“引誘性執法”是否具有正當性》,載《解放日報》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微軟的“正版秀”》,載《法人》2008年第11期。
《勿讓誠信體系破產》,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期;
《股市期待法治陽光》,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期;
《“鞭炮門”事件:公務員的年后第一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3期;
《網絡反腐的民間力量》,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4期;
《神證時代的正義》,載《檢察日報》2009年2月19日。
《為什么又是礦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5期;
《“上帝”為何期盼3·15》,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6期;
《又見公捕公判》,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7期;
《刑法的愚人節》,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8期。
《刑事司法的“潛規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9期。
《懲罰性賠償有多難》,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0期。
《如果沒有口供》,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1期。
《冷眼旁觀破案率》,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2期。
《戴著鐐銬的舞者》,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3期。
《刑罰的“實報實銷”》,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3期。
《不自愿的自愿》,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4期。
《法官和律師的角色》,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5期。
《測不出的真相》,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6期。
《二審為何不開庭》,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7期。
《刑事司法中的“躲貓貓”》,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8期。
《司法夾縫中的證人》,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19期。
《職務犯罪的“零容忍”》,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9期;
《偵查的司法控制》,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0期。
《“釣魚式執法”暴露出的問題》,載《人民法院報》2009年12月8日第五版;
《公開審判的陰影》,載《方圓法治》2009年第21期;
《像法律人一樣思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1期;
《從行人社會到汽車社會》,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3期;
《法制的傳統和移植》,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5期;
《該以怎樣的態度和措施遏制刑訊逼供》,載《人民檢察》2010年第5期;
《制度的糾錯系統》,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7期;
《訴訟的時間之殤》,載《方圓法治》2010年第9期;
《羅彩霞案為何久拖不審?》,載《人民日報》2010年5月6日第9版;
《正義木桶的短板》,載《方圓法治》2010年6月20日第273期;
《在法律與人情之間》,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日第274期;
《司法能見度》,載《方圓法治》2010年7月20日第275期;
《如何給“張競”公平的通道》,載《人民日報》2010年7月26日;
《讓訴訟成為真正的訴訟》,載《方圓法治》2010年8月20日第277期;
《騙子狂歡是一種社會病》,載《羊城晚報》2010年8月29日;
《見識刑事訴訟的潛規則》,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交叉詢問制度碰到中國障礙》,載《改革內參》2010年第32期(8月27日);
《捐款為何不是義務》,載《方圓法治》2010年9月20日第279期;
《法治離我們有多遠》,載《方圓法治》2010年10月20日第281期;
《避風港與紅旗》,載《方圓法治》2010年11月20日第283期;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證人制度研究”,合著《證人制度研究》,已經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5月,參與歐盟-中國司法合作項目“歐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趨勢》已經由中國檢察出版社出版;
2005年6-12月,參與美國福特基金項目“反酷刑與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核心期刊;
2006年,臺灣中央研究院資助項目“證人制度比較研究”,已經提交報告;
2006年,參與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證據法學研究”項目,相關成果已經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005-2007年,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證人保護制度研究”,已經完成。
2007年5月-10月,參與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統一證據規定》起草,已完成。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司法權基本理論問題研究”,已完成。
2007年10月起,參與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證據法學》,已完成。
2007年11月起,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重點課題“檢察制度比較研究”,已完成。
2008年4月起,獨自承擔中國政法大學校級課題“證據法學的啟蒙”,進行中。
2008年8月起,獨自承擔證據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度科研項目培育資金項目“民事訴訟中測謊結論運用之實證研究”,已完成;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證據立法問題研究》(08JC820046),進行中。
2010年6月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刑事證人保護制度研究》,進行中。

黃豹的主要論著

專著
《偵查構造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7萬字
《偵查權力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9月版,38萬字
《刑事訴權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28.3萬字
編著
1、主編
《刑事訴訟法學學習指南》,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版,總21.5萬字
《荊楚訴訟論壇》(第一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版,總35.7萬字
2、副主編
《訴訟法學》 ,群眾出版社2006年11月版,2萬字
《法理學教程》,群眾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3萬字
《法理學教程》,湖北警官學院(校內用書)2002年版, 0.5萬字
《刑事訴訟法案例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4.5萬字
3、參編
《刑事訴訟實訓指南》,法律出版社2014年7月版,35.7萬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00問》,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1.2萬字
《新編刑法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1萬字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5萬字
《公安行政執法教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5萬字
《刑事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6萬字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解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1.2萬字
合著
《檢察機關自偵辦案模式轉變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12月版,27.5萬字
《婚姻法學釋解》,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承當字數25萬字
《刑事訴訟程序改革之多維視角》,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版,3萬字 1、1996年第2期,“試論‘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確立的方式及其內容”,《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哲社版)》(政治類核心刊物),第二作者
2、1996年第3期,“試論我國辯護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警學經緯》,第二作者
3、1996年第6期,“公安工作與新《刑事訴訟法》”,《警學經緯》,第二作者
4、1997年第6期,“對單位犯罪的理論與實踐的思考”,《警學經緯》,獨撰
5、1997年第4期,“公安行政處罰的缺陷及其調控”,《犯罪對策研究》,第一作者
6、1997年第2期,“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如何處理與律師的關系”,《武漢檢察》,獨撰
7、1997年第3期,“輕刑化與中國刑罰改革的思考”,《云南警學》,獨撰
8、1999年第6期,“試論我國物權立法的若干原則”,《湖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獨撰
9、2000年第1期,“淺析公務懸賞廣告”,《公安部管理干部學院山西分院學報》,獨撰
10、2000年第1期,“懸賞通告之法律分析”,《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獨撰
11、2000年第2期,“論物權行為理論的借鑒與吸收”,《河北法學》(法律類核心期刊),獨撰
12、11/2002,“論網絡犯罪的特點與綜合調控”,《新世紀公安偵查工作思考》(第三屆中西南地區偵查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獨撰
13、2002年第12期,“刑事訴訟法學與刑事偵查學的比較教學研究”,《公安教育》,第一作者
14、10/2002,“淺析刑事證據開示制度”,《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獨撰
15、12/2002,“公安警察院校大學生個人主義傾向及原因剖析”,《公安警察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研究》,武漢出版社,獨撰
16、2003年第4期,“中國區際刑事訴訟法律之比較研究”,《湖北警官學院學報》,獨撰
17、2004年第2期,“公正與效率之間的艱難抉擇——論辯訴交易在我國的可行性”,《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一作者
18、4/2004,“刑事偵查中被害人權益保障問題研究”,《偵查理論與實踐》(2004年北京市偵查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獨撰——本文獲得該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19、8/2004,“關于公安法學教育定位的若干思考”,《走向現代公安法學教育之路》(中國首屆公安法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獨撰——本文獲得該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2004年第4期,“中俄刑事陪審制度的沿革及展望評述”,《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一作者
21、10/2004,“前科消滅的證據價值研究”,《法商研究》(2004專號)(法律類核心期刊),獨撰
22、2004年第4期,“我國偵查構造的改革基礎及完善目標”,《湖北警官學院學報》,獨撰
23、8/2004,“偵查程序中被害人權益保障的理論基礎及完善”,《偵查學論從》(第五卷)(第五屆中西南地區偵查研討會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湘新出準字(2004)第064號獨撰——本文獲得該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24、10/2004,“論我國對沉默權應有的正確取舍態度”,《偵查訊問與人權保障研究》(公安大學偵查訊問與人權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獨撰
25、10/2004,“刑事證據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證據法專家擬制稿》”,《證據學論壇》(第八卷),中國檢察出版社,獨撰
26、2004年第6期,“以法律為準繩原則不容置疑”,《比較法研究》(法律類核心期刊),獨撰
27、2005年第1期,“論程序分流在我國偵查程序中的構建”,《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公共安全》,獨撰
28、2005年第1期,“清代刑事救濟程序研究”,《中外學術導刊》,獨撰
29、2005年第4期,“刑事免責制度的實踐意義及構建模式”,《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獨撰
30、2005年第2期,“論刑事免責制度在偵查程序中的構建”,《湖北警官學院學報》,第一作者
31、5/2005,“論偵查程序中的刑事免責制度”,《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增刊)(民族類核心期刊),獨撰
32、6/2005,“偵查構造的獨立性問題研究”,《江漢論壇》(增刊)(社科類核心期刊),獨撰
33、8/2005,“新聞自由與偵查不公開的沖突與互動”,《中國訴訟法判解》(第三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獨撰
34、10/2005,“境外賭博犯罪查處的程序法視角研究”,《訴訟理論與實踐》,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獨撰
35、11/2005,“抓捕怪案中的偵查方法評說”,《偵查論壇》(第四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獨撰
36、1/2006,“論我國刑訴法對公約“特工行動”的借鑒與吸收”,《《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改》,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獨撰
37、2006年第1期,“程序法視角下的境外賭博犯罪研究”,《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獨撰
38、2006年第2期,“職務犯罪的預防及懲治研究”,《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一作者
39、2006/02/17,“懲處境外賭博犯罪面臨的四個問題”,《檢察日報》,2006年2月17日第3版,獨撰
40、4/2006,“清朝乾隆53年之逮捕證考究”,《警史鉤沉》(內刊),獨撰
41、6/2006,“論死刑復核的權力運作及制度建構——兼評最高法院死刑復核權的回收”,《首屆法律適用國際高層論壇優秀論文集》,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作者
42、7/2006,“刑事訴訟構造的研究起源及概念辨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增刊),獨撰
43、7/2006,“偵查公開若干基礎理論問題辨析”,《偵查學論叢》(第七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獨撰
44、2006年第4期,“我國構建預審法官制度的否定性思考”,《湖北警官學院學報》,獨撰
45、10/2006,“我國《刑事訴訟法》偵查程序再修改研究”,《江漢論壇》(增刊),第三作者
46、10/2006,“對我國《刑事訴訟法》偵查程序再修改的具體建議”,《江漢論壇》(增刊),第二作者
47、11/2006,“人權保障與警察機關的權力規制”,《公安教育的人文視域》,武漢出版社2006年11月,獨撰
48、12/2006,“城市自殺秀中的警察角色定位研究”,《構建和諧社會與城市糾紛解決機制》(內刊)[全國副省級城市法學會第18次年會論文匯編(二等獎)],第一作者
49、11/2006,“平等抑或平衡:偵查構造中的偵辯關系辨析”,《現代偵查》(第二輯),群眾出版社2006年11月,獨撰
50、2007年第1期,“偵查程序中的非法取證問題評析”,《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第一作者
51、2007年第一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的零容忍理論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增刊),第一作者
52、2007年第2期,“賭博罪與非罪的若干新視點研究”,《政治與法律》(法律類核心期刊),第二作者
53、2007年第2期, “創新與發展:江西新余、萍鄉警務改革模式之評析“,《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獨撰
54、2007年第3期,“論診所法律教育在公安院校教學中的應用”,《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獨撰
55、2007年第3期,“城市自殺秀中的若干警務認識誤區探析”,《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獨撰
56、2007年第4期,“公安院校實施診所法律教育的難點分析”,《公安教育》,獨撰
57、2007年第5期,“偵查權權力屬性熱議之冷思考”,《湖北警官學院學報》,獨撰
58、2007年第6期,“零容忍執法政策若干理論問題之評析”,《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ISSN1671第一作者
59、2007年8月上旬刊,“中部崛起理論的程序法制研究”,《商場現代化》(經濟類核心期刊),獨撰
60、2007年第9期,“境外賭博犯罪的經濟危害及懲處研究”,《科技信息》,獨撰
61、2007年11月,“偵查公開與程序參與原則之研究”,載于《公安學論叢》(第三卷),法律出版社,獨撰
62、2008年1月,“程序法視野下的中部崛起理論研究”,載于《首屆中部崛起法治論壇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獨撰
63、2008年3月,“從偵查程序的完善看刑事訴權的缺失與構建”,載于《刑事訴訟法修改:問題與前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獨撰
64、2008年第9期,“刑事被害人訴權行使渠道之現實性分析————以“產嬰證奸”現象為切入點“,載于《求索》(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期刊),獨撰
65、2008年第5期,“警察臨戰若干基礎性問題的法學詮釋”,載于《湖北警官學院學報》,P51-P55,ISSN1673-2931,CN42-1743/D,獨撰
66、2008年第4期,Jurisprudence Views on Producing Infant to Prove Rape,Journal of Politics and Law(季刊),P73-P76,獨撰
67、2008年11月,“證據視野下的“產嬰證奸”現象考量”,載于《證據學論壇》(第14卷),P146-P153,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9099-0,獨撰
68、2008年11月,“對檢察官客觀性觀點的幾點質疑”,載于《檢察論叢》(第13卷),P251-P261,法律出版社ISBN9-787-5036-9091-4,獨撰
69、2008年12月,“刑事訴訟法修訂中的專家意見比較與評析——以公安機關偵查執法活動為視角”,載于《現代偵查(第三卷)》,群眾出版社ISBN9-787-5014-4137-2,P1-P10,獨撰
70、2009年第1期,“偵辯交易的提出及若干形態分析”,載于《四川文理學院學報》,P27-P30,ISSN1008-4886,CN51-1533/G4,獨撰
71、2009年第1期,“群體性事件警務處置中的慎用警力原則研究”,載于《湖北警官學院學報》,P10-P14,ISSN1673-2931,CN42-1743/D,第一作者
72、2009年第2期,“醫患矛盾之激化與警察介入糾紛之利弊考量”,載于《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ISSN1671-685X,CN14-1287/D,獨撰
73、2009年第3期,“刑事訴權視野下的偵辯交易研究”,載于《法治研究》,ISSN1674-1455,CN33-1343/D,獨撰——本文被《首屆中國警學論壇文集》(羅鋒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ISBN978-7-81139-337-8/D.290,P610-617)全文轉載。
74、2009年9月,“重點學科建設基礎性理論之研究”,載于《荊楚訴訟論壇》(第一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ISBN978-7-81139-660-7,P9-17,獨撰
75、2009年12月,“公安招錄改革背景下的偵查學教學內容研究”,載于《偵查學論叢(第10卷)》(中西南地區公安政法院校偵查學術研討會2009年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ISBN978-7-81139-833-5,P478-484,獨撰
76、2009年第6期,“公訴權的客觀性與追訴性之評述”,載于《北方法學》,ISSN 1673-8330,CN23-1546/D,P100-105,獨撰
77、2010年第1期,“公訴權基本屬性特征之定位”,載于《云夢學刊》,ISSN1006-6365,CN43-1240/C,P76-80,獨撰
78、2010年第2期,“群體性事件警務處置中的慎用強制措施原則研究”,載于《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ISSN1008-8121,CN36-1213/D,P91-95,獨撰
79、2010年第3期,“群體性事件警務處置中的慎用武器警械原則研究”,載于《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ISSN1671-0541,CN22-1307/D,P18-22,獨撰
80、2010年3月,“我國公安教育發展回顧與改革前景探析”,載于《公安學論叢》(第四卷),法律出版社ISBN 9-787-5118-0544-7,P96-110,獨撰
81、2010年第5期,“網絡民意在交通肇事案件處理中的價值評析”,載于《交通企業管理》,ISSN1006-8864,CN42-1302/F,P71-72,獨撰
82、2010年第10期,“紡織類高校法學專業發展定位及其展望研究”,載于《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ISSN1672-6847,CN35-1268/C,P57-58,獨撰
83、2010年第30期,“當代湖北社會矛盾解決機制的訴權解讀”,載于《學理論》,ISSN1002-2589,CN23-1106/D,P65-66,獨撰
84、2010年12月,Learning and absorbing 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 ,載于2010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EEET2010),EI、ISTP收錄
85、2010年12月,“情報收集工作中若干新科技偵查手段研究”,載于《偵查學論叢》(第11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ISBN978-7-81139-8?-?
86、2011年第2期,Principle of Three Cautions in police response to Mass incidents,載于Asian Social Science,ISSN 1911-2017,獨撰
87、2011年第2期,“兩型社會與武漢ETC收費系統之正義解讀”,載于《中外企業家》,P80-83,ISSN1000-8772,CN23-1025/F,獨撰
88、2011年3月,“Means of stealing secrets and anti-stealing by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Secret War”,載于《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2011)》,IEEE Catalog Number: CFP 1114M-PRT, ISBN 978-1-4244-9216-9,P354-357,獨撰
89、2011年3月,“Escaping the Siege:Problems and Solutions about Law Disciplines in WTU”,載于《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1)》(ISTP收錄),IERI,USA出版,ISBN 978-0-9831693-8-3,P422-426,獨撰
90、2012年第1期,“刑事附帶民事訴權之濫用及其規制”,載于《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ISSN1009-3699,CN42-1596/C,P67-70,獨撰
91、2012年第1期,“刑事訴訟中舉報權之濫用及其規制”,載于《武漢紡織大學學報》,ISSN1009-5160、CN42-1818/Z,P16-19,第一作者
92、2012年第1期,“達馬斯卡權力模式下欠薪入罪現象分析——以《刑法修正案(八)》第41條為切入點”,載于《長江論壇》,ISSN1005-3980,CN42-1344/D,P55-59,獨撰
93、2012年第1期(下),“紡織類高校診所法律教育的應用現狀調研報告”,載于《群文天地》,ISSN1009-6302,CN63-1027/G2,P282-283,獨撰
94、2012年2月,“診所法律教育方法在我國發展現狀之評析”,載于《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2)》(CPCI收錄),IERI,USA出版,ISBN 978-1-61275-006-4,P239-244,獨撰
95、2012年第2期,“紡織類高校專業存在及發展的評價標準研究——以武漢紡織大學法學專業為例”,載于《紡織教育》,ISSN1000-615X,CN31-1013/G4,P118-121,獨撰

相關推薦:

刑事犯罪都判刑嗎(刑事案件必須要判刑嗎)

刑事訴訟程序分類(刑事訴訟的基本程序是如何的)

刑事被告人不在案(刑事案件被告人不在案)

刑事會見手續親屬(家屬到看守所會見手續)

明星構成刑事犯罪(明星偷稅是否會坐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夹江县| 墨江| 鲁山县| 子长县| 安塞县| 德江县| 衡山县| 临猗县| 锡林郭勒盟| 哈尔滨市| 保康县| 永城市| 平远县| 洛阳市| 九江县| 东乡族自治县| 淮安市| 榆社县| 碌曲县| 南投县| 浮梁县| 霸州市| 红河县| 昔阳县| 合作市| 盘锦市| 海原县| 义马市| 彰武县| 鄂尔多斯市| 隆德县| 砚山县| 柘荣县| 交城县| 新津县| 长岭县| 临沧市| 东宁县| 长宁县|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