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張良
張良是一代謀圣,以他的智謀怎么會看不出劉邦的心思。他知道劉邦坐在皇位上一直不安心,總覺得要鏟除掉那些威脅漢室江山的人,所以認為應盡早離開,就像戰國的范蠡一樣。張良向來身子弱,經常生病,早在劉邦入關后,他就因為生病經常不出門,后來劉邦的江山趨于穩定了,他也就漸漸隱退了。除了參與劉邦想廢立太子一事外,基本上遠離政治核心,在劉邦鏟除異性王時也幾乎不參與。
劉邦封給張良的食邑是齊國的三萬戶,張良推辭了,只要了第一次見到劉邦的留地就離開了。他說:“秦滅了韓國后,自己就成為平民,現在作為一個平民能夠受封為侯并得到萬戶的食邑,已經很知足了。現在國家日漸穩定,朝中事有人謀劃,為韓國報仇和封侯的愿望也實現了,此生足矣。”據說張良到張師山附近的黃袍山過著隱居的生活,偶爾也會授課,也有說他去修道了。
劉邦沒有殺張良,一方面是張良自身的因素,他看清形勢,能夠及時隱退,不貪戀權位,協助劉邦奪得江山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給韓國報仇和推翻暴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劉邦信任張良,數次得到張良的救助,況且張良沒有異性王的兵權,在朝中也沒有實際的權力。
劉邦和蕭何
蕭何在歷史上素有一代賢臣之稱,是西漢王朝的第一任丞相,更是輔佐了漢高祖與漢惠帝兩代皇帝,一生兢兢業業,為西漢這一全新的王朝貢獻良多。那么為什么到了最后漢高祖劉邦卻想要殺他呢,這里面又有怎樣的故事?
蕭何在年少時便做了沛縣的主吏掾,他喜好研究歷代的法律典籍,為人和善,喜愛結交天下豪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蕭何結識了時任秦泗水亭長的劉邦。蕭何初見劉邦時,便認為劉邦不是尋常人,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蕭何的有心結交下,兩人很快便成為了至交好友。
當時天下大亂,有志之士紛紛揭竿而起。兩人感慨于陳勝與吳廣的起義,認為大丈夫就應該心系天下百姓。于是,兩人決定在沛縣起義。在蕭何的謀劃下,劉邦成為了起義軍隊的首領。在之后的日子里,蕭何更是盡心輔佐劉邦,他為劉邦招徠了有杰出軍事才能的韓信。
等到天下安定后,劉邦成為了皇帝。劉邦感激蕭何對他的幫助,便封蕭何為丞相,賞賜他無數的金銀財寶。但好景不長,成為皇帝的劉邦開始猜忌那些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先后殺死了韓信,英布等人。眼看著昔日的同僚們,一個接一個的死去,蕭何明白終有一日也會輪到自己的。
無奈之下,蕭何采納了門客的建議,開始強征百姓的土地,收斂錢財。有百姓在劉邦歸朝的途中攔路告狀,劉邦聽后大怒,想要殺了蕭何。但劉邦轉念一想,之前在百姓的心中蕭何可是超越自己的存在,那么現在的蕭何也只是一個普通人罷了,也不是所有百姓都愛戴他的。劉邦覺得自己可以不必再猜疑蕭何了,于是就放棄了殺蕭何的念頭。
飛鳥盡,良弓藏”。殺害功臣,是中國歷史舞臺上最常見的戲碼。而其中,第一個猜忌、殺害功臣者,要數漢高祖劉邦。
韓信,被稱為“兵仙”,一生中計謀百出、勇猛果敢,“攻必取,戰必勝”。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絕世強將,卻遭到劉邦欺騙、猜疑與囚禁。最終在一場難辨真偽的“謀反”中,韓信被呂后、蕭何聯合奪去了性命。
韓信死后,功臣人人自危,當然也包括和韓信一樣有“漢初三杰”之稱的蕭何與張良。劉邦曾說:“我打仗不如韓信,搞后勤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表面上看,這是對三人才能的夸獎。同時,這句話也是一種威脅,畢竟臣子怎能比主君強?
相比于蕭何,被稱為“智圣”的張良反應很快,他早早地遁入府中,不上朝也不結交賓客,整日修仙辟谷,從此不過問世事。
蕭何的智謀遠遜于張良,不能一眼看出劉邦對他的試探,因此屢次險些中了劉邦的圈套。好在蕭何的門客能人輩出,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他出主意。為了避免劉邦打擊,蕭何自掏腰包為劉邦支付軍費,還大肆侵占民田,玷辱自己的名聲。然而就算蕭何低調若此,仍不免受到劉邦的打擊,還曾被劉邦關入監獄。出獄后,蕭何在劉邦面前總是表現得戰戰兢兢,對于國士,更是不發一言。
就在蕭何、張良戰栗于劉邦的威壓中時,另一位國家級天才卻活得悠然自得,似乎絲毫不怕像韓信一樣,被兔死狗烹,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大陰謀家——陳平。
在智謀上,陳平完全可以和張良相比,因此史學家經常以“良、平”并稱。與張良的計謀相比,陳平更偏向于陰謀,主攻下三路。陳平一生六出奇謀,項羽、范增、韓信、冒頓單于這些大豪杰,都被陳平耍得團團轉。更重要的是,陳平還曾兩次救劉邦于危難,正所謂“功大莫過于救駕”。
很顯然,陳平的能力在多是大老粗的漢初群臣中,屬于出類拔萃的。然而,我們的陳平同志為何從不懼怕劉邦“殺功臣”的利刃呢?這是因為,劉邦曾對陳平有個四個字的評價——“難以獨任”。翻譯過來就是,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說到獨當一面,漢初三杰自然都當仁不讓。首先是韓信,作為千軍萬馬的統帥,他硬是帶著一支偏師,打下大漢帝國半壁江山。對于他的功勞和才能,漢朝沒有人敢不服,因此他也是漢初三杰中,唯一一個封王的。
再說蕭何,他廉潔為民、奉公執法,使他在關中地區享有極大的威望,有一呼百應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尤為劉邦所忌憚。這是因為易守難攻關中是漢朝的基本盤,劉邦又要經常出函谷關平叛。若蕭何阻塞函谷關,在關中作亂,劉邦便退無可退。因此韓信死后,劉邦最想整的就是蕭何。
最后是張良,別看他是個謀士,但他絕不是光說不練的人。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便是他的手筆。此外張良是舊韓國公子,在韓地有巨大影響力,試問劉邦又如何不顧忌張良?
那么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劉邦為何說陳平“難以獨任”“不足為慮”呢?這是因為陳平為人詭詐,經常行不端之事。
當陳平剛剛投靠劉邦,就鬧出了貪污和玩女人的丑聞。其中,那個女人甚至可能是他嫂子。因此,劉邦的許多手下都不喜歡他,并經常彈劾他。若無劉邦的回護,陳平或許早就被處死了。
縱觀歷史,凡是能造反者,總能團結一大批人。韓信有能力團結自己的舊部,蕭何有能力在關中作亂,張良也有能力動搖天下。與他們相比,陳平不過只是個孤臣孽子,即使想造反也沒人支持,更成不了氣候。
因此,劉邦并不擔心陳平造反,他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陳平的才能。而聰明的陳平自然也能懂劉邦,他既不會像韓信那樣“造反”,也不會學張良隱居,更不像蕭何一樣“自污”,因為陳平本身已經很污了。他只需老老實實地服務于皇家,自然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劉邦臨死時,他確實沒有讓陳平獨任,而是讓忠厚實在的周勃當他的頂頭上司。最終,周勃、陳平珠聯璧合,共同抵御了呂氏外戚作亂,將漢文帝迎入長安,從而開啟了文景之治的新時代。
劉邦在統一天下之后,分封了143個列侯和8個異姓王,除了異姓王因為各種原因被殺之外,功臣基本上都活了下來,劉邦根本沒有殺功臣,對于異姓王來說,恰恰因為是劉邦剪除了這些異姓王,才保證了漢朝的穩定。
劉邦分封的八大異姓王分別是:齊王(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
燕王臧荼是第一個起兵造反的異姓王,他是在項羽被殺后,劉邦追殺項羽舊部后直接起兵的,因為臧荼也是項羽舊部,他擔心劉邦會對付自己,所以起兵反抗劉邦,作為剛統一天下的劉邦,臧荼的行為無疑是謀反,難道還不應該被平定嗎?
別說是劉邦,這個時候換了任何一個皇帝,也會殺臧荼,他是漢朝不穩定的因素,這不叫殺功臣,而是平定叛亂,臧荼被殺后,劉邦任命盧綰為燕王。
盧綰是劉邦的同鄉好友,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關系很好,盧綰本人能力也不強,比不上曹參、蕭何、樊噲這些人,他就是跟劉邦關系好,才被封為燕王,只要盧綰忠于劉邦,也不會有什么事,畢竟劉邦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但是盧綰偏偏卷入了陳豨的謀反案,而且與匈奴有來往。
陳豨謀反時,劉邦親自平叛,燕王盧綰也參與平叛,陳豨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人到匈奴阻止,結果盧綰派的使者張勝私自決定暗通前任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并且勸盧綰私通匈奴,同時還在暗中勸匈奴支持陳豨,盧綰這個時候只需要殺了張勝,報告劉邦就不會有事,但是盧綰沒有這么做,反而聽從了張勝的話,這等于是把盧綰推向于劉邦的對立面。
這些事直接證明了盧綰背叛了劉邦,這能怪劉邦嗎?如果盧綰聰明的話,像蕭何一樣向劉邦認罪,不會有什么事的,但是盧綰偏不信,與匈奴和陳豨暗中勾結,所以后來盧綰叛逃匈奴,客死他鄉。
韓王信同樣是與匈奴勾結,劉邦率軍平叛,然后引發了后來的白登山之戰,劉邦在白登山被困了七天七夜,差一點都送了命,后來韓王信被漢軍所殺,這難道算劉邦殺功臣?
再說齊王韓信,韓信在垓下之戰結束后,就被劉邦奪了兵權,然后改封為楚王,劉邦為什么奪了韓信的兵權?因為韓信本來就是劉邦手下的將軍,在立了大功后就開始居功自傲,垓下之戰前,劉邦命令韓信率軍南下攻打項羽,但是韓信以要求劉邦封假齊王為理由與劉邦討價還價。
在封建社會,君是君,臣是臣,臣是不能向君討要封號的,因為那就是威脅,韓信是臣,劉邦是君,韓信以假齊王之位威脅劉邦,意思是不封就不打項羽,作為君主的劉邦能怎么想?肯定會認為韓信是一個威脅,所以項羽失敗后就奪了韓信的兵權。
改封楚王后,有人誣告韓信謀反,劉邦心知肚明,于是就把韓信召來抓起來了,然后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安排在京城軟禁起來,并沒有要殺他,要知道謀反罪名成立的話,是要殺頭而且誅滅三族的,劉邦知道韓信沒有謀反的證據,只能這樣處理,后來韓信趁劉邦在外平叛,有了謀反的舉動,還與陳豨暗中勾結,然后蕭何與呂雉聯合起來殺了韓信。
韓信是呂雉殺的,與劉邦無關,劉邦還想把韓信一直軟禁下去的,包括后來的彭越也有誣告謀反,也是被呂雉殺得,劉邦只是把彭越貶為庶人,遷到蜀地居住,這兩人之死的責任不能算在劉邦頭上。
淮南王英布是主動起兵反抗劉邦,被劉邦打敗了,后來被殺,這是謀反被殺,怎么能算殺功臣,趙王張敖是因為手下謀害劉邦而受到了牽連,但劉邦也沒有殺張敖,只是貶官處理,只有長沙王吳芮是毫發無損地活了下去,后來因為沒有后代封國被撤除。
從這些事例來看,劉邦已經算很仁慈了,沒有一個功臣是劉邦主動殺得,劉邦的行為并不能算殺功臣,這些異姓王的存在實際上造成了漢朝的不穩定,剪除這些才保證了漢朝的穩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