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1500元錢被起訴的后果
欠1500元錢被起訴的后果欠1500元錢被起訴的后果是按照判決的內容進行還錢,如果不還錢對方可以在兩年內申請強制執(zhí)行。
被起訴后通常還會被處以滯納金、債務人承擔違約金。經(jīng)法院判決后仍不還款的,會計入信用黑名單。以非法占用為目的,使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騙取數(shù)額較大公私財物的,可能構成詐騙罪,會被予以追究刑事責任。被執(zhí)行人未按執(zhí)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查詢被執(zhí)行人的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情況。
人民法院有權根據(jù)不同情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被執(zhí)行人的財產。人民法院查詢、扣押、凍結、劃撥、變價的財產不得超出被執(zhí)行人應當履行義務的范圍。人民法院決定扣押、凍結、劃撥、變價財產,應當作出裁定,并發(fā)出協(xié)助執(zhí)行通知書,有關單位必須辦理。欠錢被起訴了應當及時還款,如果還清欠款可以與債權人商量讓其撤訴。如果暫時無力還清,應當積極應訴,可以向法院申請分期償還;法律規(guī)定,暫時無力償還的,經(jīng)債權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決,可以由債務人分期償還。
【法律依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六百七十五條 借款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期限返還借款。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據(jù)本法第五百一十條的規(guī)定仍不能確定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返還。第三百一十三條 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zhí)行而拒不執(zhí)行,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
多少錢可以構成詐騙
詐騙罪是一種嚴重侵犯公民財產權益的犯罪行為,在我國刑法中有明確規(guī)定。然而,對于多少錢可以構成詐騙這個問題,答案并非一成不變。事實上,不同地區(qū)可能會有不同的規(guī)定,這主要取決于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治安狀況。盡管如此,我國法律對詐騙罪的量刑標準還是有一個基本的框架,這為司法實踐提供了重要指導。
一、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要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構成詐騙罪,不能僅僅看金額大小,還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主觀方面:行為人必須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2、客觀方面:行為人采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
3、因果關系:被害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造成財產損失。
4、違法性:行為人的行為違反了刑法的規(guī)定。
二、金額標準的重要性
雖然詐騙罪的構成不僅僅取決于金額,但金額確實是判斷案件性質和量刑的重要依據(jù)。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詐騙罪的金額標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數(shù)額較大:通常指3000元至1萬元以上。
2、數(shù)額巨大:通常指3萬元至10萬元以上。
3、數(shù)額特別巨大:通常指50萬元以上。
這些標準為司法機關提供了重要參考,但在具體案件中,還需要結合其他因素綜合考慮。
三、其他影響因素
除了金額標準,以下因素也可能影響對詐騙行為的定性和量刑:
1、犯罪手段的惡劣程度
2、犯罪次數(shù)和持續(xù)時間
3、受害人的數(shù)量和受害程度
4、犯罪后的悔改表現(xiàn)
5、是否有前科劣跡
在理解多少錢可以構成詐騙這個問題時,公眾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僅僅關注金額:雖然金額是重要考慮因素,但不是唯一標準。即使金額較小,如果行為符合詐騙罪的其他構成要件,也可能被認定為犯罪。
2、警惕小額多次詐騙:一些不法分子可能通過多次實施小額詐騙來規(guī)避法律,但累計金額達到一定程度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
3、主動報案很重要: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被詐騙,無論金額大小,都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這不僅有助于挽回損失,也能為預防類似案件提供線索。
4、提高防范意識:了解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和量刑標準,有助于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成為詐騙受害者的風險。
5、不要輕易嘗試:即使金額很小,也不要抱著僥幸心理去嘗試詐騙行為。一旦被認定為犯罪,將會造成嚴重的法律后果和社會影響。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1〕7號)第一條規(guī)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guī)定的數(shù)額較大“數(shù)額巨大”“數(shù)額特別巨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guī)定,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
私自侵占他人財產多少金額可判刑
在刑法分則第五章規(guī)定的侵犯財產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占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的?如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本章規(guī)定的12個罪名中有8個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另外,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五節(jié)規(guī)定的金融詐騙罪的7個罪名,以及其他章節(jié)規(guī)定的合同詐騙罪、貪污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等,也是將非法占有作為犯罪的主觀故意。如何認定刑法中的非法占有,對于正確處理此類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刑法中的非法占有
占有首先是一個民事法律中的概念。占有就是對物的實際控制和掌握,是指主體對物基于占有的意思進行實際控制的事實或狀態(tài)。刑法意義上的占有不同于民法意義上的占有。從民法意義上講,占有是所有權的權能之一。所有權分為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四項權能,占有權是所有權的基礎,沒有占有權其他三項權能就無法實現(xiàn)。民法中的占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為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合法占有是指行為人通過法律規(guī)定的合法的形式對物進行掌握和控制。非法占有則是不合法占有或者說通過非法的途徑實現(xiàn)占有。非法占有又分善意占有和惡意占有。善意占有是指占有人在占有時不知道或無須知道其占有財產是非法的。惡意占有是指占有人在占有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對某項財產的占有是非法的。
民法中的惡意占有和刑法中的非法占有有近似之處,但也不完全相同。刑法意義上的非法占有是通過實施犯罪的手段將物(財產)占有。也就是說刑法中的非法占有是通過刑法所禁止的手段將他人所有的財物進行實際掌握和控制,使物主對物失去控制。這種非法占有決不僅僅是占為行為人自己所有,也包括行為人非法處理自己控制和占有的物,如銷贓等。刑法中的非法占有是這類犯罪主觀故意的集中表現(xiàn),而搶劫、盜竊、詐騙、貪污等則是實現(xiàn)非法占有故意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如搶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劫取他人財物的行為;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此類犯罪的既遂大多是非法占有目的實現(xiàn),非法占有的狀態(tài)形成。刑法中的非法占有所侵犯的是刑法所保護的所有權和實際占有的狀態(tài),使物主喪失對財物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因此,刑法中的非法占有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財產所有權關系,是犯罪的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犯罪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不同于民法意義上的惡意占有的。
二、非法占有故意產生時間的先后是否影響定罪
先有犯意后有犯罪,這是犯罪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在故意犯罪中都是主觀上產生非法占有的故意,而后實施非法占有的行為。而司法實踐中有這樣的情形,有的犯罪是合法占有的行為在先,非法占有的故意產生在后。有人認為這不符合沒有犯意就沒有犯罪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先有犯罪行為后有犯罪故意不構成犯罪,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侵占罪,只有行為人具有了非法占有的故意后,才會產生拒不退還的行為,拒不退還的行為仍然屬于先有犯意后有犯罪的問題。
有人認為,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犯罪中,非法占有的故意產生的時間不同,可能影響定罪。這里首先需要搞清的問題是非法占有的故意產生在非法占有的行為之前還是之后。有的犯罪是在占有財物前產生,如盜竊、搶劫等,都是先產生非法占有的目的,而后去實施非法占有的行為;有的犯罪則是在依法取得財產的事實占有后產生非法占有的故意,再實施侵犯他人所有權的行為,如侵占罪,是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shù)額較大,拒不退還。再如合同詐騙罪中,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訂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行為等。雖然這種情形下是先有犯罪行為后有犯罪故意,但這種非法占有的故意也是產生在逃匿之前而不是之后,并不影響犯罪的構成。因為按合同占有財物的行為本身無錯,在占有財物后逃匿才構成犯罪。在貪污罪中,行為人本身職責就是經(jīng)營管理公共財物,這本是合法的,但其產生非法占有的故意后,便利用職務之便實施了侵吞、竊取、騙取或者其他手段,從而實現(xiàn)了其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非法占有故意產生先后不影響定罪,先有犯罪行為后有犯罪故意或者先有犯罪故意后有犯罪行為均不影響對其定罪。
三、犯罪后非法占有故意的轉變是否影響定罪
有時候非法占有故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行為人非法占有的故意可能會發(fā)生轉變。如貪污案中,行為人實施貪污,非法占有公共財物后,怕紀檢監(jiān)察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將非法占有的財物用于公支出,如用于支付招待費、購買公共財物、捐贈于公益事業(yè),幫貧濟困等。行為人主觀上這種轉變,導致其客觀上沒有將非法占有的公私財物用于個人生產、生活消費揮霍。對于此類行為,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貪污案中贓款贓物的去向反映著行為人主觀故意和主觀惡性,為公支出消費說明行為人主觀上無非法占有之故意。無非法占有之故意,則不應定罪處罰。因此,有的地方在司法實踐中就出現(xiàn)了將用于為公支出和消費數(shù)額扣除法。只是將純粹屬于用于個人支出消費或在個人手中占有的部分才認定為貪污贓款贓物。也有人認為,行為人在實施貪污行為后,將公共財物非法占有,已經(jīng)完全改變了公共財產的所有權,所有權人已完全失去了對這部分公共財產的控制和掌握,喪失了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屬于貪污犯罪既遂。至于這部分被犯罪行為人掌握和控制的公共財物即贓款贓物是用于行為人自己消費、揮霍,還是用于為公支出消費,原所有權人實際已無權問津。也就是說貪污罪的犯罪行為實施終了,屬于實施終了的既遂,而無須再論贓款贓物的去向。
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更符合客觀實際,也符合犯罪心理。犯罪行為人實施犯罪終了后怕被查處而坐牢丟官,將贓款贓物用于為公支出消費或捐贈公益事業(yè)是犯罪既遂后的自主行為,至于其將犯罪所得給誰并不影響犯罪之構成,也改變不了其犯罪的性質,只能在量刑時予以考慮。將用于為公支出消費的扣除,實際是放縱了犯罪。總之,非法占有的故意在犯罪實施終了后的轉變不能改變犯罪既遂后的性質。
四、非法占有他人占有的屬于自己的財物是否構成犯罪
如甲欠乙5000元,乙多次找甲索要,甲始終找借口不還,乙遂于一天晚上趁甲不在之機,從甲家衣柜中盜竊現(xiàn)金及貴重物品合計5300元。對于乙的這種行為如何定性,亦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一種認為甲欠債不還,不合情理,乙盜竊甲的財物是為了要回自己的財物,主觀上并無非法占有故意,構不成犯罪。
另一種觀點認為甲欠債不還,雖不合情理,但乙應通過合法的途徑或形式去追索債務,乙以非法形式取得甲的財物,違背了民法通則關于所有權依法取得的規(guī)定,并且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行為,應當按犯罪處理。
第三種觀點認為,對于乙的這種行為是否定罪,關鍵是看乙實施盜竊行為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如果偷的東西與所欠債務的價值大體相當,就不應以犯罪論。
筆者傾向于第二種觀點。行為人由于與對方產生了民事糾紛,以盜竊搶劫等方式去非法占有對方財產的話,很顯然要按所觸犯的罪名定罪。刑法第九十二條規(guī)定了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的范圍。依法取得的財產才是合法的財產。公民通過合法方式取得的財產是受法律保護的,不得以非法方式去改變。甲欠債不還,乙應依法向法院起訴或通過其他合法形式去追索債務,而不應該用非法形式去取得,這種行為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對這種行為不依法追究,必然導致社會秩序大亂,盜竊、搶奪等犯罪橫行,司法機關就喪失了其解決糾紛的作用,影響社會穩(wěn)定。當然,對此類行為在量刑時可以從輕處理。
相關推薦:
刑事訴訟開庭筆錄(刑事案件法院庭審筆錄范文)
多少錢變刑事責任(公安局多少錢可以立案)
搶劫罪刑事起訴書(標準的搶劫罪公訴意見書)
緩刑刑事處罰入黨(大學生入黨父親判緩刑有影響嗎)
刑事訴訟結束條件(刑事訴訟終止審理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