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失主找到不歸還可能涉嫌犯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七十條侵占罪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本條罪,告訴的才處理。
擴展資料:
認定標準
本罪與盜竊罪的界限
侵占罪與盜竊罪同屬侵犯財產罪,其主體都是一般主體。其區別主要表現在:盜竊罪是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在盜竊時,財物并不在行為人控制之下:而侵占罪則是行為人實施侵占行為時,被侵占之物當時已在他的實際控制之下。
本罪與貪污罪的界限
1、犯罪對象不同,貪污罪只限于公共財產,且不能是不動產,而侵占罪不僅可以是公共財物,還可以是私人財物,且包括不動產;
2、犯罪主體不同。侵占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只要是代為保管他人財物且對其加以侵占的人,均可成為本罪的主體。貪污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國家工作人員;
3、犯罪客觀方面表現不同。貪污罪表現為行為人必須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即利用自己職務范圍內的權力和地位所形成的經手管理公共財物的便利條件。而侵占罪中行為人是否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并不影響該罪的成立。
4、刑事訴訟不同。貪污罪是公訴案件。侵占罪是自訴案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侵占罪
撿到手機后是否應該無償歸還是一個道德和法律問題,不同的地區和文化背景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普遍來說,無論在道德還是法律層面,無償歸還失物是被認為正確和值得提倡的行為。
在道德層面
無償歸還失物體現了誠實、善良和尊重他人財產的品質。當你撿到他人的手機,雖然沒有法律義務,但歸還失主是一種善良的行為,有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和信任。
在法律層面
大多數地區都有相關法律規定,要求撿到失物后應該歸還給失主。不歸還失物可能被視為盜竊或不當占有,涉及刑事責任和法律追責。
當你撿到手機或其他失物時,最好的做法是盡快尋找失主并歸還失物。你可以嘗試查找手機里的聯系人,聯系失主或將手機交給附近的警察局或失物招領處。如果失主無法找到,你也可以將手機交給當地相關部門,他們會負責尋找失主并歸還失物。
總之,無償歸還失物是一個積極的行為,體現了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也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共同的道德價值觀。
撿到遺失的手機想要占為己有,屬于違法行為,建議立即歸還失主。否則將要負法律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币簿褪钦f,如果你不歸還,他人可以以不當得利向法院起訴你。
擴展資料:
1、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2、將他人的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遇到別人撿走手機不還的,失主可直接向警方報警,或者以對方不當得利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對方返還。
3、若丟失的手機價值數額較大,而該拾得人拒不退還,則涉嫌侵占罪,失主可以提供購買手機的發票、電話號碼、與拾得人的電話錄音或是信息等證據,到當地法院進行刑事自訴,要求對方返還手機并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