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偷稅漏稅多少金額可以判刑?
1、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在五萬元以上并且占各稅種應納稅總額百分之十以上,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不補繳應納稅款、不繳納滯納金或者不接受行政處罰的;
2、納稅人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在五萬元以上并且占各稅種應納稅總額百分之十以上的;
3、扣繳義務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 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10%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30%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二、企業偷稅的表現行為有哪些?
1、利用稅目進行偷稅
(1)殘次品、等外品及聯產品、副產品銷售收入,不作銷售處理,逃避流轉稅;
(2)廢品及下腳料銷售收入,不作銷售處理,逃避流轉稅;
(3)自制產品或半成品自用,降價處理或不作銷售處理,逃避流轉稅;
(4)企業下屬分支機構以及參加展銷會、交易會的經營收入不報稅;
(5)企業附營、兼營收入不報稅;
(6)帳外設帳隱瞞收入;
2、利用稅率進行偷稅
(1)混淆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界限;
(2)兼營不同稅率商品,按低稅率納稅;
(3)混淆基本稅率、利低稅率;
綜上所述,偷稅漏稅破壞國家稅收管理制度,給國家造成損失,個人或者企業偷稅數額達到五萬元,則構成刑事立案標準,當事人面臨判刑的后果。對構成逃稅罪的,量刑有兩個檔次,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三年到七年有期徒刑。判刑后,還要補繳稅款。
一、偷稅漏稅該罪的認定標準是什么
1、客體要件
逃稅罪的客體是指逃稅行為侵犯了我國的稅收征收管理秩序。
2、客觀要件
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扣繳義務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行為。
3、主體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體包括納稅人和扣繳義務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
4、主觀要件
本罪的主觀要件是故意和過失。進行虛假納稅申報行為是在故意的心理狀態下進行的。不進行納稅申報一般也是故意的行為,有時也存在過失的可能,對于確因疏忽而沒有納稅申報,屬于漏稅,依法補繳即可,其行為不構成犯罪。因此,逃稅罪的的主觀要件一般是故意。
二、認定逃稅罪的標準是什么
1、認定逃稅罪,要注意準確認定其客觀方面,即逃稅行為的認定。
(1)“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對這一類行為比較好理解,與刑法條文修改前的偷稅具體手段無大的區別,常見的如:設立虛假的賬簿、記賬憑證;對賬簿、記賬憑證進行涂改等;未經稅務主管機關批準而擅自將正在使用中或尚未過期的賬簿、記賬憑證銷毀處理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2)“不申報”,是指不向稅務機關進行納稅申報的行為。這也是納稅人逃避納稅義務的一種常用手法,情況要比前一類復雜一些。主要表現為已經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法人實體不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登記,或者已經辦理納稅登記的法人實體有經營活動,卻不向稅務機關申報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的行為等。
2、認定逃稅罪,需要注意逃稅罪的初犯只要滿足法定條件,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對逃避繳納稅款達到規定的數額、比例標準,已經構成犯罪的初犯,滿足以下三個先決條件可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1)在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
(2)繳納滯納金。
(3)已受到稅務機關行政處罰。修正案規定,對逃稅罪的初犯在補繳稅款和滯納金后,還應當由稅務機關給予“行政處罰”,才不追究刑事責任。
只要在中國境內取得收入,不管是自然人還是單位或者是組織,只要達到納稅起征點,都得繳納個稅。在企業上班的小伙伴,個稅一般都是由公司進行代扣代繳的,國家有加計扣除政策,一般加加減減的,也就不需要繳納什么個稅了。
發現個人信息被冒用進行報稅,可以進行處理的措施如下:
1、個人所得稅APP申訴
登錄個人所得稅APP,在“個人中心”的“任職受雇信息”中,發現存在冒用個人身份信息報稅的企業,可以點擊右上角的“申訴”按鈕,填寫相關信息進行申訴。稅務局查實后,冒用個人信息申報的收入就不會納入到個稅匯算申報的收入總額中。
2、聯系稅務機關
發現個人信息被用于虛假報稅,應盡快聯系當地稅務機關,說明情況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請求稅務機關進行調查和處理。
3、民事訴訟
以上都不行,受害人可以以民事侵權訴訟進行起訴,向法院起訴,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并賠償損失。
個人信息被冒用報稅的取證方法如下:
1、下載并登錄“個人所得稅”APP
需要下載并登錄“個人所得稅”APP,這是進行申訴和查詢的主要途徑。
2、檢查任職受雇信息
在APP的個人中心中,點擊“任職受雇信息”,查看是否有未曾任職的公司信息。
3、發起申訴
發現存在冒用身份信息報稅的企業,點擊右上角的“申訴”按鈕,然后填寫相關信息進行申訴。
4、準備證明材料
在申訴過程中,需要準備一些證明材料,以證明自己與該公司的真實關系。
5、聯系稅務局
申訴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的協助,可以聯系當地的稅務局,由稅務機關展開調查。
個人信息被冒用報稅的認定標準主要涉及的方面如下:
1、未經授權使用個人信息
個人的身份信息被用于報稅,而本人并未授權或知曉,這種行為即構成冒用。這通常表現為個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注冊為某家公司的員工或以個人的名義進行了納稅申報。
2、報稅記錄與實際不符
個人發現自己的報稅記錄與實際收入或工作情況不符,其出現了未曾工作的公司的報稅記錄,這可能是個人信息被冒用的跡象。
3、影響個人權益
個人信息被冒用報稅可能會對個人的權益產生影響,其影響社保、個稅的匹配,甚至影響個人的落戶、貸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條
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而竊取財物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
第六十三條
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或者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