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是國家的財政來源,是國家的經濟支柱,中國有個人所得稅法,因此只要人們有所得有收入,就應該合理合法的繳稅。一、個稅申報怎么填寫為了方便納稅人進行個人所得稅抵扣項申報,國家稅務總局出了名為“個人所得稅”的APP,大家可以在手機應用商城搜索下載進行申報。進入APP首頁能看到可抵扣的六項的申報入口,納稅人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相應的抵扣項下進行申報。進入報前會提示需要準備的各項信息,然后按操作步驟填寫即可,不過填寫到最后一頁“申報方式”時需要申報人選擇申報方式。申報方式分為通過扣繳義務人申報還是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兩種。按照APP上的官方解釋,通過扣繳義務人申報的,扣繳義務人為您辦理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申報時,需事先下載您本次提交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的,本次提交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可在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中進行稅前扣除。對于這一解釋,有的朋友還是會存在疑惑,到底個人所得稅申報方式怎么選,是通過扣繳義務人申報還是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簡單來說,選擇通過扣繳義務人申報的,意味著通過公司來代扣,適合上班族,選擇這項后單位會獲得你的申報信息,幫你申報幫你代扣,年終不需要再進行核算和申報,對于上班族來說比較省事。如果選擇通過扣繳義務人申報,需要確認扣繳義務人也就是單位的全稱,如果沒有現單位的信息,需要新增,輸入單位的社會信用代碼即可,這個社會信用代碼可以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雖然單位獲得的你的申報信息是經過脫敏,但有的朋友并不希望單位知道你具體的申報項,那么也可選擇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還有一些靈活就業者,或者納稅人沒有固定單位發放固定工資,或者以其他形式發放的,也建議選擇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年終核算扣繳。二、個稅如何計算“起征點”確定為每月5000元。新個稅法規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應繳個人所得稅金額=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綜合所得減去以下費用為應納稅所得額:1、5000元基本減除費用2、個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專項扣除項目3、個人購買商業健康險等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項目4、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三、個稅不申報會怎么樣不申報個人所得稅是違法行為。1、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是抗稅,除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未構成犯罪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2、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規定期限內不繳或者少繳應納或者應解繳的稅款,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的規定采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3、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而不收稅款的,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追繳稅款,對扣繳義務人處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4、納稅人、扣繳義務人逃避、拒絕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撓稅務機關檢查的,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希望上文的的內容會有所幫助。
法律客觀:《中華人民共和國 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 一、 工資 、薪金所得; 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 三、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 四、勞務報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七、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八、財產租賃所得; 九、財產轉讓所得; 十、偶然所得; 十一、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
個人所得稅支持通過個人所得稅APP填寫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有朋友在填寫時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個人所得稅申報方式,那么個人所得稅申報方式應該怎么選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如何選擇個人所得稅申報方式?
通過扣繳義務人申報是指通過用人單位(即扣繳義務人)扣除相應的專項附加扣除額,再按月計算應繳應扣的稅款后發放稅后工資。這也就意味著用人單位可以使用扣繳端軟件,獲取到納稅人填寫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
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是指納稅人可以不通過用人單位扣除相應的專項附加扣除額,可以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到6月年度匯算清繳時,自行通過個人所得稅APP等途徑進行一次性的專項附加扣除。
自行申報主要是給綜合所得超過6萬元的需要退稅或補稅的納稅人年度匯繳時提供方便,一般人通過扣繳義務人申報即可。不愿意用人單位從專項附加扣除信息中知曉個人隱私的,或有其他收入所得的納稅人,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自行申報。
以上即為對如何選擇個人所得稅申報方式的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個人所得稅申報方式如下:
1、納稅人選擇申報方式為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的,可以直接向稅務機關提交信息,只有在年度自行申報時才能享受扣除,扣繳單位無法獲方式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
2、納稅人選擇通過扣繳義務人申報的申報方式,單位在使用扣繳終端軟件時,可以在專項附加扣除信息采集模塊中選擇需要同步的專項項目,獲取選擇企業扣繳申報的員工的專項附加扣除信息,納稅人可以在預扣期間享受扣除。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是根據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1、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3、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4、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5、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