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銀行業跨國并購的特點和趨勢
跪求 以上題目 3000字論文一篇。急!希望有識之士,幫我渡過難關! 一、銀行跨國并購
本文所稱的跨國并購包括跨國兼并和跨國收購,其中,兼并指一個公司被另一個公司吸收,后者保留自身的名稱和實體資格并取得前者的資產和負債,前者喪失獨立的法律地位,即吸收合并;收購指一個公司通過購買股份、股票等方式取得另一公司的控制權或管理權,后者仍然存續而不必消失,即股權收購,同時也包括購買另一公司資產的資產收購。
(一)銀行跨國新建投資與跨國并購的抉擇。跨國新建投資與跨國并購,均可實現銀行的跨國擴張,實現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同跨國新建投資相比,跨國并購有諸多優勢:可以降低投資成本,實現規模效益;能迅速占領東道國市場,增強資本實力,提高風險防御能力;共享業務、客戶、技術資源,通過雙方優勢互補獲取協同效益;獲得并保持技術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尤其是新建投資遇到諸如進入壁壘、市場開拓、領域區別、文化差異、海外經營經驗等問題時,以跨國并購的方式進入跨國市場是銀行業跨國擴張的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
(二)世界企業(銀行)并購浪潮的趨勢。世界經濟金融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并購史,每一次的并購活動,都將全球經濟金融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縱觀19世紀末以來的五次企業(銀行)并購浪潮,并購行業由橫向并購、縱向并購發展到混合并購,并購跨度由本國并購發展到跨國并購,銀行角色由并購中介發展到并購主角,并購動機由減少競爭到戰略合作,并購方式由以強并弱、弱弱合并發展到強強合作,并購中心由英美發達國家逐漸發展到歐亞地區等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經濟全球化背景的第五次企業(銀行)并購席卷而來,與前四次相比,該次并購除強強合并、規模巨大,并購浪潮覆蓋全球,跨行業的混合并購、并購支付方式多元化等特點外,同時還呈現出并購的頻率加快的特點,1990年至2001年發生銀行并購的次數是1978年至1989年發生的3倍,而跨國并購是6.4倍,而且歐亞地區逐漸成為銀行并購的亞中心。
二、我國銀行業跨國并購歷程
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并購浪潮的背景下,我國銀行業“走出去”成效明顯。截至2007年末,有7家中資銀行在跨國設立60家分支機構,同時,我國銀行也更多地使用并購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共有5家中資銀行控股、參股9家外資金融機構,跨國總資產2674億美元。
(一)我國銀行業跨國并購基本情況。我國銀行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嘗試跨國并購,1984年9月,中國銀行收購了澳門大豐銀行50%的股權,是我國銀行業的首次跨國收購。至今,我國銀行在境外市場的并購主要發生了20起,具體情況見表2。
資料來源:根據《財經》2007年12月10日和ZEPHYR《全球并購交易分析庫》資料整理而成
(二)我國銀行跨國并購的動機。企業進行跨國并購既有外部需要也有內部動機(見圖1),銀行跨國并購也不例外。
圖1 企業(銀行)跨國并購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動機
我國銀行跨國并購是由以下外部因素造成的:避開某些國家對設立銀行分支機構的法律限制,快速進入新興/高增長市場;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很快,對中資金融機構境外服務提出了新要求;技術進步與發展,有助于提升服務效率,拓寬分銷渠道;人民幣升值增強了我國銀行海外并購的支付能力;股東要求更高的回報等等。
在中國金融改革中,國有商業銀行經過注資、引進戰略投資者和上市后,資本實力大大增強,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我國銀行已初步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并進行了一些成功的并購。我國銀行跨國并購由以下內部動機驅使:經濟驅動,包括開拓新市場追求規模經濟、業務多元化追求范圍經濟、收入多元化、風險分散化等;管理人為提升自身價值而通過并購提升公司價值等等。
(三)我國銀行業跨國并購特點。
1.交易頻率、規模與涉及區域。一是并購交易日趨頻繁。2007年我國銀行跨國并購共發生了5起(以宣告日為準),涉及金額93.48億美元。其中,工行3起,民生銀行和國開行各1起,是次數最多的年份。二是并購規模逐漸擴大。2006年以前,我國銀行跨國并購交易金額均不到10億美元;2007年,國家開發銀行參股巴克萊銀行,參股資金近30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南非標準銀行,交易金額高達54.6億美元。三是并購交易多發生在亞洲,但已走出亞洲。20起跨國并購中,有15起發生在港澳,占比75%;有17起發生在亞洲,占比85%。2007年的境外并購已走出了亞洲,在美國、歐洲和非洲均有發生。
2.交易雙方。一是并購主體已不僅局限在國有控股銀行。早期并購交易的并購方基本都是國有控股銀行,但近兩年,國開行、民生、招商銀行也積極參與跨國并購。2008年,招商銀行宣告收購香港永隆銀行53%的股權,金額高達46.4億美元,這是招商銀行的首次跨國并購。二是目標公司有“弱”有“強”。我國商業銀行早期并購多為“弱肉強食”,如工行并購的友聯銀行,在被并購前,是香港地區最差銀行之一,不良資產率高達31.4%,虧損達5億港幣。近年來逐漸發展到“強強聯合”,如工行并購的南非標準銀行,是南非乃至非洲最大的商業銀行。三是以混合并購為主,橫向并購為輔。我國銀行跨國并購大多數為混合并購,工行、中行、建行通過并購在香港地區建立了商業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與投資業務的旗艦。橫向并購發行在銀行同業之間,工行并購哈利姆和誠興銀行、招行并購永隆銀行即是完全意義上的橫向并購。
3.并購方式。一是并購由現金支付過渡到現金與股權支付并用。我國銀行經過一系列改革,資本實力大增,加之人民幣升值壓力,在收購中多采取現金支付方式。2004年工銀亞洲對華比富通銀行的收購采用了“股權+現金”的支付方式,這是我國銀行首次在國際資本市場通過股票配售方式籌資進行收購。二是直接并購與間接并購相結合。我國銀行對目標企業的并購既有直接并購,也有通過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對目標企業的間接并購。前者如工行對哈利姆銀行、誠興銀行、標準銀行的并購,后者如工銀亞洲對華比富通銀行的并購、中銀香港對南洋商業銀行和集友銀行的并購。
與國際間銀行跨國并購相比,我國銀行的跨國并購尚處在初級階段,在并購頻率、規模、行業跨度等方面的趨勢與前者有相似之處,但在并購對象、區域跨度、支付方式等方面與前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三、我國銀行跨國并購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并購目標的因素。
1.并購區位的選擇。銀行并購的參與雙方處于大致相同的區域,由于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容易溝通,則管理文化容易融合,可有效地降低并購成本和整合成本,在亞洲地區并購較為有利。另外,歐盟地區也應優先考慮,因為如果并購歐元區任何一個國家的銀行即意味著進入了歐盟區,并購的放大效應非常明顯。
2.東道國的選擇。一是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發達國家由于私人銀行實力很強,并且擁有完善的資本市場,因此可以考慮在跨國并購與新建投資中選擇;發展中國家中相對落后的國家和轉型國家,跨國并購很難在短期內成為跨國銀行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方式;在最不發達國家,雖然有投資機會,但是缺少可供收購的銀行。因此擁有較先進工業部門和較發達資本市場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收購當地銀行成為了新建投資的現實替代。而且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可能成為并購目標的銀行也就越多。二是東道國與我國的貿易關系。我國非金融投資越聚集、規模越大的國家,對我國銀行業提供國際服務的需求也就越大,本著客戶導向的原則,這些國家的銀行也很有可能成為目標銀行。三是東道國的外資進入管制。東道國對跨國銀行進入本國市場的態度不同,有些鼓勵外資企業進入本國市場,如中國香港、東南亞和歐盟的一些國家或地區,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進行并購相對容易;有些限制外資企業進入本國市場,如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在這些國家進行并購或新建投資比較困難。
3.并購對象的選擇。一是并購對象的規模。并購對象的規模如果較小,則并購活動比較容易獲得成功,而且單個并購的失敗也不足以對并購方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二是并購對象的發展潛力。如果并購對象在并購前具有較強的增長勢頭,則該并購是以增長為目的的并購,有利于實現價值創造。三是并購對象的業務與資源。我國銀行在橫向并購時,應主要著眼于商業銀行業務的互補、服務功能的多元化以及資源的有效整合。另外,在全球綜合化經營趨勢下,我國銀行也可選擇投資銀行、保險公司、金融租賃、資產管理等不同業務類型的金融機構進行混合并購,提升銀行的整體綜合經營能力。
(二)并購方的因素。
1.并購銀行的跨國經營戰略。對并購銀行而言,跨國并購首先要符合其跨國經營戰略,要分析并購是否與公司的資金實力、管理能力、客戶戰略、人才儲備等多種因素以及國際化速度相適應。
2.并購銀行的效率。如果并購方的ROE高于被并購方的ROE,銀行并購的最終結果會比較好,即表明并購銀行的管理效率高,則非常有利于并購,對并購銀行今后的盈利和股東價值提升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并購銀行的經驗。由于并購過程非常復雜,因此并購經驗在并購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積累較多并購經驗的銀行在并購中更容易獲得成功。在我國商業銀行中,工行、中行、建行的并購經驗比較豐富,其他股份制銀行也紛紛開始參與全球銀行并購,而且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總的來說,這些銀行積累了亞太地區以強并弱的大量并購經驗,在歐洲、美洲等市場也已積累了部分經驗,但經驗尚不豐富。
4.對并購銀行未來的影響。一是未來盈利能力。在并購過程中,合并成本一般都會大于并購企業公允價值,這部分商譽即使在購買時不出現減值,也是母行的潛在包袱,一旦被購買方出現重大不利影響,商譽面臨減值,需用今后的利潤去消化。二是股價。收購與整合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公司未來價值,進而敏感地反映在公司股價上,如果收購對股價的影響是負面的,則很可能挫傷投資者積極性。三是再融資。并購行為會使銀行資本充足率降低,銀行一般通過發行次級債或者增發等方式來補充附屬資本或核心資本。這一方面,加大了企業的資金成本,進而加大了經營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股東控制權的稀釋與轉移。
四、我國銀行跨國并購的策略建議
基于對我國銀行業跨國并購的現狀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議。
(一)制定清晰的跨國并購策略。跨國經營是銀行業共同的戰略目標,但各銀行要根據自身的市場定位和現有資源,制定不同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在進行實質性拓展海外市場時,要根據東道國的外資準入管制、業務限制監管要求、客戶資源等情況,選擇新建投資或者跨國并購。鑒于我國銀行業的跨國并購僅處在起步階段,建議本著由近到遠、由弱到強、由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原則逐步進行跨國并購,實行跨國經營。由近到遠,除指距離的遠近外,還指先并購文化背景相似再并購差異較大的,因為80%的國際并購失敗直接或間接地源于并購后的整合,而整合的關鍵又在于文化整合。由弱到強,指先并購規模較小的對象,積累經驗后再并購規模較大的對象。由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是出于發達國家外資準入限制嚴格的考慮。
綜合來看,先可在亞太地區進行并購,然后推進到歐盟,最后進入英、美國家。亞太地區又首選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其金融資源配置合理、監管嚴格,非常有利于國內銀行學習先進的國際銀行業管理經驗;然后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快、潛力大,而且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放寬了外資收購本國銀行的限制,這些不僅為我國銀行跨國并購提供了良好條件,還讓我國銀行能夠享受這些國家高速增長帶來的利益;再次是歐盟,并購任何一家歐盟成員國的銀行,打開歐盟金融市場;最后是英、美、日等發達國家。
(二)明確跨國并購的并購銀行策略。我國銀行可分為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前者規模大、在海外的分支機構相對較多,并且有跨國經營的經驗,多數還有跨國并購的經歷,優勢比較明顯,適合選擇跨國并購的方式進行擴展;后者規模較小、在海外有代表處,但并無太多跨國并購的經驗,最好是選擇新建投資的方式進行海外擴張,待條件成熟后再進行跨國并購。另外,在進行跨國并購時,我國銀行不宜采取一哄而上的方式,這樣不僅會削弱中資銀行的談判能力,而且會使成交金額偏離理性報價過多,加大并購成本。
(三)注重對并購方式的選擇。一是支付方式多樣化。目前,我國銀行進行跨國并購多采用現金支付方式,雖然這種方式有利于并購成功,但是該方式不僅會削弱銀行的流動性,還可能延誤其他業務機會,加大并購成本,因此在跨國并購時,應盡量采用“現金+股權”、“現金+債權”、純股權等多種支付方式。二是并購的逐步推進,即可采取參股到控股的分步并購方式。
(四)把握并購時機。在進行跨國并購時,做好將時機選擇在一個特殊階段。比如,并購對象所在國發生經濟危機、并購對象陷入經營困難和發生內部危機等,這都有利于降低并購成本。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歐美銀行一舉并購了韓美銀行、韓國第一銀行和韓國外換銀行;日本經濟蕭退過程中,也出現了大規模的銀行并購狂潮,使市場上銀行的數量銳減。在當前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下,不少金融機構陷入了流動性困境,我國銀行應該利用好這些機會,慎重進行可行性研究,重點選擇一些有發展前途的銀行進行并購。
FDI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FDI(國際直接投資)是現代的資本國際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FDI是指:在投資人所屬國以外的國家所經營的企業擁有持續利益的一種投資,其目的在于對該企業的經營管理具有發言權。跨國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
應答時間:2021-08-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簡述跨國并購的融資方式有哪些
任何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都需要有適量的資金,而通過各種途徑和相應手段取得這些資金的過程稱之為融資。并購融資方式根據資金來源渠道可分為內部融資和外部融資。但應用較多的融資方式是從外部開辟資金來源,通過與其他投資人聯合投資,或以股權、債權、混合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一般來說,企業并購的融資渠道可以分為債務性融資、權益性融資、混合性融資。債務融資是指企業按約定代價和用途取得且需按期還本付息的一種融資方式。債務融資往往通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民間資本等渠道,采用申請貸款、發行債券、利用商業信用、租賃等方式籌措資金,企業債務融資主要包括三種方式:貸款融資、債券融資、租賃融資。權益性融資指的是企業通過直接吸收投資或發行股票或利用權益資本融資籌集資金。權益資本是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金。企業并購中最常用的權益融資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資、權益資本融資,發行股票融資。混合性融資并購指的是企業通過發行混合性融資工具籌集資金而進行的并購。常見的混合性融資工具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
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形式.
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多種,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形式:
1. 貿易合作:國際貿易是最常見的經濟合作形式之一,通過進出口商品和服務,不同國家之間可以互相補充資源和優勢,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
2. 投資合作:投資合作是指企業或個人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資金、技術或資源的有限或長期投資,以實現共同的經濟利益。這可以通過直接投資、跨國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實現。
3. 跨國公司合作:跨國公司是在多個國家擁有業務、設立子公司,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的企業。跨國公司通過整合全球資源、技術和市場,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發展。
4. 區域經濟合作:區域經濟合作是指一組國家或地理區域內的國際合作,旨在共同解決經濟發展和合作中的共同問題。例如,歐盟、東盟、南亞區域合作等。
5. 發展援助: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經濟援助,以幫助其改善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領域的發展。發展援助旨在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理解,實現共同的繁榮和發展。
這只是一些主要形式的例子,國際經濟合作的方式和形式不斷變化與發展。對于更具體的合作形式,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討論。
相關推薦:
公司法人有什么權利(公司法人有什么權利)
清算組成員怎么組成的(清算組成員如何產生)
遣散遣散賠償(遣散費的賠償標準新規)
精神折磨算家庭暴力嗎(家暴包括什么行為)
破產和解立案(企業破產流程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