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加孩子的課余生活,盡可能的填充孩子課余時間,減少孩子接觸手機的時間。不要直接沒收孩子手機,給孩子一下子斷掉,這不是明智的做法。家長朋友可以通過填充孩子的課余時間,讓孩子盡可能少的接觸手機,這樣孩子慢慢就會戒掉手機癮。
2、豐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多帶孩子外出。孩子剛開始為什么玩手機游戲,是因為有太多的課余時間沒處打發,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外出,多與同學、朋友交往,假期可以帶孩子出去旅游,不僅可以提高孩子人際交往能力,還能增長孩子見識。總之,要盡量避免讓孩子一個人在家。
3、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網絡的時代,不讓孩子接觸智能手機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網絡信息紛繁復雜,孩子自控力差,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容易沉迷其中。家長可以借助云朵守護來限制孩子玩手機時間,查看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實時了解孩子的上網動向,避免孩子沉迷其中。
4、多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孩子喜歡打籃球,就多帶孩子去打,一來可以鍛煉身體,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當然,孩子如果有其它興趣,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總之,不要讓孩子憋在家里玩手機就行。
家長要注意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傾聽他們的聲音。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看待問題和處事的方式比較極端,家長在表達愛意和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得體,盡量多和孩子溝通。
十二歲少女叛逆期不聽話怎么辦:
首先,父母不應該固執己見。 要認清他們的心理特征,他們是情緒化的,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喜歡自由自在,打罵只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次,父母的態度不能太苛刻,更不能用威脅的語氣對孩子說教。 他們應該耐心而不是急躁。 他們應該讓孩子慢慢消化并接受糾正。 他們應該經常與孩子交流,以了解他們的心態。 教學時不要因為別人而過于盲目和急躁。
第三,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能用同樣的模式管教成長中的孩子,正如一些中學生所說:“給我一個自由的空間,我會飛得更好!對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方法一定要恰當,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細微變化,同時孩子的抗拒也有其積極意義,為了認同自己,走向獨立,年輕人必須解放自己 擺脫過去的“枷鎖”。
第四,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要多和他們交流。 了解孩子在心理、生理、性格等方面的異于常人的變化。
第五、正確引導孩子認識青春期。 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可以有自己明顯的意見了。 讓他們有機會發言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六,孩子不聽話,不代表他/她叛逆。 青少年對父母和他人的對錯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和想法。 最后,盡可能多地與孩子交流是關鍵。
第七,找個合適的時間陪孩子,談一次,表達對彼此的看法。 父母和孩子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彼此的關心和愛。
第八,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為自己不被重視和欣賞,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制造一些噪音。 所以,要善于觀察,關注叛逆的孩子,給他們適當的任務,給他們展示的機會,適當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第九,在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已經逐漸成熟,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們,會讓他們對自尊心感到沮喪,所以我們需要改變這種方式。 你應該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情緒特征。 當你發現他們有問題時,你應該像朋友一樣幫助他們,理解他們的感受。
初中生叛逆期沉迷手機,現在的年輕人為什么和父母溝通困難?
1.不關心年輕人內心的想法年輕人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么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么,為什么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然,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么“這點兒小事有什么,沒關系”。
3.對年輕人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為什么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里,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4.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借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愿聽我的解釋。
5.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在家里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么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6.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每次我鼓起勇氣和他們說心里話的時候,他們總是先哆嗦一大段的道理,還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后把自己的思想傳輸給我,實際上只有我贊同他的觀點,他們才不會繼續說下去,如果我不贊同,他們就會一直往下說,直到我很不樂意地接受為止。
7.用發火的方式代替平心靜氣的教育上周剛開完家長會,回家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頓。其實,每次考砸了,或者在學校犯了錯誤,我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對,如果平心靜氣地跟我溝通,我會更愿意改正的,誰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8.孩子的想法最后,孩子們的想法是這樣的:如果我以后做了家長,我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著一張臉。我會和孩子做好朋友,和他聊天、談心,讓他把心里的想法和委屈都講出來。一個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多么渴望和需要的啊!
1.首先,對于三年級的孩子,年齡也就八歲左右,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和玩手機游戲比起來,學習當然沒有那么吸引孩子了。這時候,家長也不要責罵孩子 ,你越是逼他馬上寫作業,他就會越反抗你的命令。你可以用商量的口吻問他準備什么時間寫作業?等到了孩子說的那個時間到了,你在一旁提醒一下,孩子就會乖乖的去寫作業了。
2.家長可以用“引誘法”。就是孩子平時有什么想玩的 ,想吃的 ,你因為某些原因當時沒有滿足他。現在,你就可以拿來引誘他了。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說連續幾天按時完成作業,就有獎勵或者滿足他一個小愿望。孩子畢竟是孩子,見到有利可圖,自然上鉤。然后,你再趁機夸獎他一番。
3.家長在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時,就要及時的夸獎他。孩子是表揚出來的 ,不是打罵出來的。你天天在他耳邊說他的缺點,就是在一次次強調他的缺點,把孩子的缺點無限放大了,孩子自己想擺脫都難。
4.當你的孩子發脾氣時 ,你可以先教育他:小孩子發脾氣不好,影響身心健康的。如果孩子氣頭上不聽你的大道理,你就可以冷處理一下,就是讓孩子自己先冷靜下來。你在一旁觀察孩子情緒差不多好了,就可以摸著孩子的頭 ,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做朋友。最后以朋友的身份旁敲側擊點明發脾氣的壞處,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5.孩子臨近青春期,家長首先要做好榜樣,不要當場“針尖對麥芒”,陪伴孩子度過情緒激動的階段。
6.和孩子商量表達方式,情緒可以發泄,但是不可以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為孩子提供無害的宣泄渠道。
7.家長對孩子需要多包容,并不是“不理孩子、不把事情當回事”,而是在理解個性特征和年齡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孩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