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族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平時洗臉、洗手用湯瓶,而不用臉盆。
2、滿族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3、土家族
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4、布依族
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并配蠟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里,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蠟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5、彝族
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具體表現在各民族的生產、居住、飲食、服飾、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禁忌等方面。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歷史傳統、心理感情以及道德準則、宗教觀念等。作為民族特點的一種外在表現,風俗習慣對民族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民族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相延久積而成的喜好、風俗、習慣和禁忌,主要表現在飲食、服飾、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慶、娛樂、禮節、生產等方面。它具有社會性、規范性、地域性、穩定性、敏感性等特點。
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風俗習慣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茹毛飲血、巢居穴處是原始社會人類的共同習俗。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多樣化以及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逐漸形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還有些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聯系,如有些宗教對于教徒的婚喪、嫁娶、飲食等方面的規定,有的慢慢地變成了民族的風俗習慣。
民族習俗
1、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2、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3、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游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4、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采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1、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2、佤族(木鼓節)
佤歷“格瑞月”(相當于公歷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節木鼓活動的時節。于2002年確定,4月10日至12日為佤族木鼓節。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種。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當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
4、納西族(三朵節)
農歷二月初八,生活在云南的納西族有一別具風格的祭祀性節日,叫“三朵節”,也叫“三多節”。
5、白族(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蕩秋千,眾人圍著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后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
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