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責任程度的劃分標準有哪些
判定醫方過失的法規準則包括:
1)醫護未盡與當時醫療水準相稱之診治義務;
2)違反有關臨床診治原則的規定;
3)醫療機構拒絕提供病歷資料等。
若患者在診療過程中遭受損害,且醫方或其醫護人員存在過錯,則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第三十六條
醫療事故中醫療過失行為責任程度分為四種:
1、完全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
2、主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
4、輕微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
醫療事故責任分幾種
醫療事故責任可以根據醫療過失行為在損害后果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劃分,具體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 完全責任:當醫療事故損害后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時,該責任即為完全責任。
2. 主要責任:在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醫療過失行為起主要作用,但其他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此時的責任為主要責任。
3. 次要責任: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但醫療過失行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時的責任為次要責任。
4. 輕微責任:在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僅起到輕微的作用,此時的責任為輕微責任。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四十九條的規定,在確定醫療事故賠償數額時,應當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 醫療事故等級:根據醫療事故的嚴重程度進行劃分,不同等級的賠償標準不同。
2. 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中的責任程度:根據醫療過失行為對損害后果的貢獻程度來確定賠償比例。
3. 醫療事故損害后果與患者原有疾病狀況之間的關系:考慮患者原有疾病對損害后果的影響,以確定賠償數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醫療事故不屬于醫療事故范疇,即醫療行為未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則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怎么認定醫療事故賠償責任
法律分析:1、完全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
2、主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
4、輕微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后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
法律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
第一條 為了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相關推薦:
過了醫療期怎么處理(過了醫療期怎么處理)
逾期立案多久(網貸逾期多久法院才會給立案)
立案是什么鬼(1069發短信說逾期立案了 這是真的嗎)
立案通知文書(檢察院立案通知書意味著什么)
刑事證據概念(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