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離婚就威脅報復屬于恐嚇罪。恐嚇罪,是指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恐嚇他人,對他人的安全產生危險的犯罪行為。應秘密收集證據并盡快報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三條 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二)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四)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糾集他人多次實施前款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處罰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催收高利放貸等產生的非法債務,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一)使用暴力、脅迫方法的;
(二)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侵入他人住宅的;
(三)恐嚇、跟蹤、騷擾他人的。
這是屬于極端的報復心里。
首先,絕大多數離婚者離婚后,其心情總是很沮喪,情緒低沉、傷感。甚至發展到憤恨、不滿、自卑、看破紅塵等各種各樣的消極心理。
其次,在這種消極心理的長期刺激下,使其心里嚴重失衡甚至是變為扭曲。最后發展到,采取極端方式來釋放自己心中的不滿。這種極端的方式就包括故意殺人。
因此,離婚后的人應該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來調節自己的心情:
1.移情方法。短時間內可以將主要精力用于工作和學習中去,暫時遺忘眼前的不愉快,使心情趨于好轉。
2.改變環境。如果周圍的人文環境,對自己的離婚事件表示出的“好奇”讓自己很不舒服,或者現在居住的房子里有太多傷心的回憶,不妨嘗試讓自己遠離這些傷心和是非之地。
3.感情支援。周圍的同事和朋友,也要主動熱情去關心心情糟糕透了的離婚者,幫助他們擺脫苦悶的心理環境。而親人是離婚人士訴說內心痛苦的最好傾聽者。
擴展資料:
報復殺人心理是指犯罪人在報復性犯罪動機支配下,以剝夸被害人生命為目的的犯罪心理。不同的報復性殺人的心理特點有所不同。
(1)政治性報復殺人,主要針對執政黨和政府官員。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點:政治信念與政治立場其有反動性,對現實的社會制度懷有極端仇恨的心理;犯罪動機的形成、犯罪行為的實施是蓄謀已久的,一般不具沖動性;犯罪手段具有隱蔽性和狡詐性;犯罪意志具有頑固性。
(2)非政治性報復殺人,犯罪人與被害人存在情感糾葛、權益糾紛、利益沖突.在挫折、憤怒、仇恨等消極情緒支配下實施犯罪行為。
按犯罪心理形成過程,又可分為預謀型和突發型兩種。
預謀型報復殺人的犯罪心理形成,是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矛盾沖突的不斷加劇,犯罪人對外界不良刺激的感受小斷增強,消極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突發型(激情掣)報復殺人是l犯罪人感受到意外的強烈刺激,其消極激情爆發而產生報復殺人動機,其犯罪動機的產生與犯罪行為的實施幾乎是同步的。
非政治性報復殺人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點:認知的偏執性、狹窄性,缺乏理智的思維和判斷。
情緒的沖動性、敏感性、兩極性、不穩定性。仇恨心、報復心、虛榮心、嫉妒心強,缺乏人遭主義情感和起碼的憐憫之心;意志的自我調節、控制能力差。
氣質的典型性,某種氣質特點突出;性格的極端自私性、狹隘性,對社會交往、人際關系中遇到的挫折過分敏感,對有損自己權益、傷害自己感情的行為缺乏寬容、忍耐與諒解;犯罪手段具有殘忍性與野蠻性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報復殺人心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