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給公司做上市能給券商帶來哪些好處? 急著用在線等半小時!!
1、一般做上市也會是財務顧問,可以收取財務顧問費用;
2、券商可以收取發行上市相關回的保薦、發行費答用
3、公司上市后一般大股東的股票托管在券商處,增加券商托管資產;
4、后續配股增發、財務顧問、重組等往往仍是該券商,券商通過持續服務,收取費用;
5、提高券商的知名度;
股票發行由券商承擔,可以賺取發行費。如果券商還是保薦人,還可以收取保薦費
除了能掙到承銷費和其它費,還能對營有益,這個就不說明白了,自己理解吧.
IPO 價格應該考慮哪些因素的影響
每股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企業成長性、發行量、宏觀經濟環境等等
關鍵要看券商的詢價,作為承銷商和上市公司,當然是越高越好。
IPO中公司的價值是如何確定的?如何看待投行在IPO承銷中給公司的定價太低,導致IPO首日股票大漲,新股投資者大賺,而創始人與公司卻似乎在其中并無得益?
公司是否被賤賣
2010年6月,新能源汽車公司特斯拉IPO,募集2.26億美元,首日股票上漲41%。特斯拉上市前只有一季盈利,上市前一年虧損高達5500萬美元;而此前在愁云慘淡的市場上市的新能源電池制造商A123系統上市當天也是高漲50%。
由此可見,與當當網首日較發行價上漲86.94%一樣,IPO當天的表現由多種因素決定,尤其對高科技股、小盤股而言,最高超的投行也無法給出精準的定價。只有像通用汽車這樣的大盤股重新IPO,多家投行參與發行,在與多家基金詢價、協商的基礎上,上市當天僅高出發行價3.6%,算是不過不失,沒有所謂的 “(美國財政部)國有資產流失”。
投行是否賤賣公司(underpricing),也是管理與財務學研究的熱門題目。投行給出的IPO價格與上市首日的價差,在管理學上的專業術語是“未保留財富”(unretained wealth):也就是創始人與上市公司未能獲取,但被新股認購者(其中大部分是與投行關系較好的機構客戶)獲取的財富。當當網在上市前,曾三次調整發行價,從12元漲到16元,公司籌集的資金從2.04億美元漲到2.72億美元。但如果按IPO當天收盤報29.91美元,籌集資金將超過5億,這中間的差價,就是未保留財富。各地上市制度有差異,香港股市規定,如果股票認購率超過一定水平,大部分需由散戶投資者抽簽決定,這些未保留財富即由散戶享有;中國大陸由于流行“炒新股”,全部由抽簽決定,但賤賣水平往往更高,因為監管部門決定發行價。
投行賤賣公司或者IPO折扣幅度的高低,由多種因素決定。本刊2010年10月5日總第301期《創新如何不被腐敗扼殺》一文中,指出上市公司或其CEO以前的腐敗行為(或潛在的法律訴訟)可能引發IPO折扣。此外,德州A&M大學塞爾圖(S. Trevis Certo)等教授認為還有以下因素:
1. 投資銀行家規避承銷風險,以避免新股風險和新股失敗。對投行而言,首日大漲不可怕,上市幾個月內跌破發行價,才是投行的恥辱。這也是李國慶對大摩的主要指責。
2. 買方壟斷。信譽良好的投資銀行家對上市公司有更強的議價能力,使這些銀行家們有可能為自己的首選客戶或長期客戶提供低價股票,從而間接地補償這些客戶。
3. 投機泡沫。新股在交易第一天猛漲,是因為投機導致。由于超額認購,投資者無法取得首次發售價格的股票,就在上市當天溢價買入。特斯拉、A123都未盈利,股票投機的成分很高,當當網的發行市盈率同樣高達48倍。
4. 信息不對稱。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發行人與投資者之間,精明的投資者與沒有經驗的投資者之間,都有不對稱的信息,都可能導致IPO折扣。對中國遠赴美國上市的公司而言,這種不對稱就更高了。當當網的上市概念是“中國的亞馬遜”,亞馬遜上市之初,利潤率同樣很低,但周轉率很高,隨后每年都能增長100%以上,當當網還需進一步證明自己的商業模式。
5. 市場反饋。投資銀行家有意識地將股票優先出售給一些“基石投資者”,從他們的估值中確定股票價格,從而減少IPO折扣。Facebook的利潤目前無法與眾媒體比高,在上市前最后一輪引進高盛,就是行為金融學上的“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為未來IPO的其他投資者定好參考價格。但基石投資者的引進也可能引發其他投資者的羊群效應,在IPO當天炒高股票,例如索羅斯基金對四環醫藥的投資,使四環醫藥在香港IPO時能以招股價區間的高端定價,招股價相當于該公司2011年預測市盈率的26.7倍。
6. 信號假說。上市公司如果有一些聲譽極隆的投資者投資,或者名望極高的董事加盟,或者發行的投資銀行、律師事務所、審計公司有很好的聲譽,可以看作無法替代的信號。根據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彭斯的信號理論,這些聲譽的加注可以減少IPO折扣。例如比亞迪本來很早就可以回歸A股上市,但為了吸引巴菲特在H股的投資,甚至推遲了A股上市的時間。而華為最近高調地宣布EMT成員進入董事會,也是給出一個不會演變為家族控制的積極信號;
. 羊群效應。IPO 折扣太高,可能引誘一些關鍵的少數投資者購買,從而引發羊群效應,讓更多謹慎的投資者也參與投資。高質量的公司故意賤價銷售,隨后在信息完全,市場穩定之后進行增發。由于低質量的公司很難在增發的時候彌補賤價銷售的損失,所以高質量公司可以將賤價銷售作為公司質量的信號。
8. 所有權分散。新上市公司對外發行過多的股票,將增加了股票的市場流動性,但股東數目過多,增加了外人施加管理影響的能力,也可能導致IPO折扣。
塞爾圖等教授對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上市的748家公司進行統計分析發現,81%的公司在IPO時存在折扣,平均折扣為17%,只有14%折扣為零。另外 5%的公司折扣倒貼(跌破發行價)。他的研究中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就是:如果創始人同時擔任CEO,公司的IPO折扣更高,會使投行“賤賣”公司的水平提高 5.6%。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創始人同時又是CEO的情況下,CEO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更樂觀,而有經驗的投資銀行與投資者往往對這樣的公司更謹慎,定價談判時更可能壓低定價。有很多研究也發現,為了IPO買個好價錢,新上市公司更可能粉飾報表。
公司上市需要多少錢
大體講,企業發行上市成本包括三部分:中介機構費用、發行與交易所費用和推回廣輔助費用。上述三項費用中答,中介機構費用是大頭,其余兩項費用在整個上市成本中比例很小。中介機構費用主要包括會計師費用、律師費用、保薦與承銷費用、財務顧問費用等。如果需要評估資產還需評估費用。在中介機構費用中,會計師費用、律師費用、券商保薦與承銷費用三項是最主要的費用。從以往實際情況看,會計師費用在80到150萬之間,律師費用在80到120萬之間,保薦與承銷費用在1000至1500萬之間。根據深交所的對106家中小板企業統計,平均上市成本1676萬元,占融資額的6%。在進行企業是否上市的決策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稅務成本、社保成本、上市籌備費用、高級管理人員報酬、中介費用、上市后的邊際經營成本費用以及風險成本等幾個方面。
很難統一地講上市要花多少錢。就國內A股上市而言,大概包括以下費用:
一、顯性的費用
主要是中介機構收費。券商要收輔導費、保薦費、承銷費,輔導費比較少、有的券商前期不收,保薦費一般幾百萬,一般在申報材料前后收;承銷費最多,通常會按實際募集資金提個百分比,4到7不等,當然也有更高的,一般還會約定一個保底收費,比如不少于1500到2000萬的樣子,但這都是上市后直接從募集資金里扣的,不成功不收費;會計師事務所的費用大概兩三百萬,律師事務所一百多萬,也是分階段收的,有一部分是成功上市后才收。其他的的機構還涉及資產評估、咨詢公司,總共幾十萬的水平。中介機構的差旅食宿大部分情況下也是企業負責,這個都是小頭了。上市盡調過程中也會發生費用,去走訪客戶和供應商、發大量的詢證函、查詢商標專利著作權……等等。去銀行打個詢證函還得200塊錢呢。申報過程打印材料不花個幾萬十幾萬也拿不下來,還可以有財經公關費,那就更沒數了。這個世道,哪哪兒都得花錢。
二、隱形的費用
主要是企業上市前“規范”的費用。比如以前少繳稅的,得把稅補上,這個支出可大可少,視企業規模和以前繳稅的規范性,拿出幾百上千幾千萬都有可能。再比如涉及出資不實的,比如以職務發明出資的、以公司自有財產出資的、出資資產高估的,都要補足或者減資,如果采用補足的方式,那一般就是真金白銀往公司填了。比如,公司老板主要利用公司資源完成的發明,盡管專利登記在個人名下,按法律規定也算公司的,如果這個之前拿去評估1000萬作為增資投入企業了,那這1000萬就是不實出資,要補上就得花錢了。
上新三板需要多少費用?歡迎觀看,伍琳強:小微企業上市,上新三板大概需要多少費用?
1500-2000W
相關推薦:
合同擔保有哪些方式(合同擔保的方式有哪些)
分公司要注銷稅務嗎(分公司注銷清算流程)
合同擔保有哪些形式(合同擔保的方式有哪些)
公司變更的法律效力(公司變更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股權質押是什么業務(股權質押是什么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