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風俗以及特點
三月三的風俗以及特點介紹:壯族歌圩,竹竿舞,苗族斗馬,侗族斗牛,搶花炮。
1、壯族歌圩
山歌是最具壯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古往今來深受百姓喜愛。壯家人通過山歌來記錄歷史、描繪生活、傳情達意等,只要山歌聲一響,壯家人就會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唱對應答,因而形成了十分獨特的壯族“歌圩”。
2、竹竿舞
這一舞蹈盛行于多個民族,如壯族、京族、瑤族、佤族等,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語意為“跳柴”,“跳柴”原是黎族一種古老的祭祀方式。
3、苗族斗馬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斗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郁,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人以馬為樂,馬為情而斗”。融水苗族自治縣最初的斗馬其實并非單純的娛樂活動,而是作為一種婚姻裁決舉行的。
4、侗族斗牛
斗牛是三江侗族自治縣每年“壯族三月三”系列活動的保留節目,極具人氣。在侗鄉鳥巢斗牛場,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名游客,見證了重量級“牛王”的誕生。
5、搶花炮
在“壯族三月三”眾多活動中,有著“東方橄欖球”美稱的搶花炮比賽掀起了歌圩高潮。搶花炮比賽,是侗族、壯族和仫佬族等少數民族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搶得花炮者,象征人財興旺、五谷豐登,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侗族三月三是什么節日
侗族三月三是花炮節。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 農歷三月三,不僅僅是單純的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也是廣西壯族、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
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每年農歷“三月三”都舉行搶花炮活動,已連續舉行第129屆民族傳統花炮節,是侗鄉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活動,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有傳統龍獅表演、蘆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調、桂劇、侗鄉電影、侗戲、傳統扮故事、篝火多耶晚會等表演活動。此外,還有千人品茶、斗雞、斗鳥等表演活動和奇石展、民族服飾展示、商品交易會、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與越南一河之隔的邊陲廣西防城區瑤寨高林村瑤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舉辦隆重活動。
侗族三月三是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個象征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扎。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里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臺,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游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伙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并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廣西三月三節日活動有哪些 三月三特色活動
廣西三月三節日活動有哪些 三月三特色活動
廣西三月三節日活動有搶花炮、包五色檽米板、繡球花寄情、打銅鼓、對歌談愛、打擔子等活動,三月三歌圩節是廣西最盛大的節日,節日期間全省放假2天,全民狂歡,人們蕩秋千,演壯戲、以熱鬧的歌舞表演等慶祝活動來祈福風調雨順。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及其豐收以后,廣西省一些少數名族地域民俗會自發性機構搶花炮健身運動。老老少少都是會穿上傳統節日盛放,天亮就蜂擁而至地沖向活動場地,搶得花炮的人被覺得明年醉命好,也醉受女孩親睞。
包五色檽米板
節日期間家家戶戶提前準備五色檽米板和小彩蛋。大家采來紅蘭草花、黃飯花、紅楓葉、紫蕃藤、用這種綠色植物的汁泡浸檽米,制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流傳,這類食品類是深得仙女的稱贊后廣為流傳出來的;也有些人說是祭拜歌仙劉三姐的。吃完這類飯,事業興旺,精力旺盛。小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孩和女孩青年人用于人際交往傳遞感情的物件。
繡球花寄情
歌圩的繡球花是女孩們在節日期間趕做的藝術品,加工工藝都很精致,各個全是絲織藝術品:十二花朵連結為一個球形,每一片花朵意味著著一年中的某一月,上邊繡有本月的盆栽花卉。一些繡球花制成正方形、多角形等。繡球花內窗豆粟或棉籽油。球上連到一條綢帶,往下墜絲穗和裝飾設計的珠串,代表著純真的感情。
打銅鼓
廣西省的一些少數名族向來有在傳統節日慶典活動或祭拜中敲擊銅鼓的習慣性,這一風俗習慣一直承襲迄今,如今東蘭、天峨等地壯族人民群眾每一年過三月三和新春佳節,都安、廣西巴馬、醉大化等地瑤族人民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辦喪禮祭拜,南丹中堡廣大苗族地區過年或遇到喜氣時必須以擊銅鼓的方法表明祝賀或哀悼之情。
對歌談愛
三月三歌圩是男孩和女孩青年人開展人際交往的醉佳時機。每到歌圩,周圍數十里內的男孩和女孩青年人集聚在歌圩點。小伙兒在歌師的指導下與鐘意的女孩對歌。
一般是男士先積極唱“游玩歌”,觀查找了敵人,碰到適合的目標,便唱出碰面歌、邀約歌。女性若有心就同意。男士再唱了解歌,相互擁有情義,唱摯愛歌、情分歌。歌曲歌詞皆即興發揮,隨口說出。若女孩感覺眼下的小伙兒優 秀人才、歌才都令人滿意,便趁別人不留意,悄悄的將懷里的繡球花贈予心上人,“他”則報之以手帕、純棉毛巾這類的物件,隨后歌唱更為甜美,遂訂秦晉之好。
打擔子
打擔子是傳統式的自嗨主題活動,每一個壯親人全是喊著堂的知名演員,女性的姿勢輕便幽美,小伙的姿勢鏗鏘有力,自嗨的“喊著堂”,寄予著壯族老百姓祈望大豐收的心愿。
廣西各地的“三月三”活動各有特色
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韓德明表示,廣西各地過“三月三”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武鳴當地會舉行特別的民俗儀式,如果想感受壯族過“三月三”的特色儀式和慶祝方式,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此外,柳州的魚峰歌圩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每逢節假日,魚峰山下、小龍潭邊、人民廣場上,都有民間歌手自發結伴對唱山歌,并吸引了大批圍觀者的加入,場面歡騰而熱鬧,不少古老的山歌也因為該歌圩的存在而得以保留和傳承。
三江侗族的搶花炮也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的“三月三”一到,各村寨便開始組織搶花炮。花炮是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的小鐵環,將其置于鐵炮頂端,然后點燃放炮,小鐵環沖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預定人員即奮力爭搶,奪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點為優勝。搶到花炮的人相當于搶到了“頭彩”,寓意著吉利幸福,獲勝者還可獲得豬、羊、紅蛋、酒和鏡屏等獎勵;花炮分頭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還有四炮、五炮,搶花炮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組隊,也可跨村寨自由組隊。
靖西、德保、那坡等地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為主。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陸曉芹稱,在“三月三”當天,這幾個地方的人會起個大早,帶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墳,到了中午,會選擇在某一個祖墳前聚餐,“這種聚餐的方式是很融洽的,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和家族感。”陸曉芹說。在飲食方面,當地的糯米飯既有四色也有五色,一些村屯會有在每碗糯米飯上面放一個煎雞蛋的習俗。
侗族三月三有什么活動
侗族多于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花炮節熱烈、活躍、充滿團結向上、蓬勃進取的精神。現在,節日活動更重要的是促進商業貿易,增進民族團結。
侗族(侗語:Gaeml),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信仰多神。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
侗族三月三是什么節日(侗族的三月三是什么節日)
1、花炮節是侗族“三月三”的傳統節日,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福祿花炮節為代表,福祿的花炮節每年舉辦一次。
2、花炮節,是侗、壯、仫佬族的傳統節日。流行于廣西三江、龍勝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等。
相關推薦:
要求消防賠償(我家火災影響樓上要求賠償怎么處理)
行政拘留怎樣請假合理(行政拘留怎樣請假合理)
立案和受理的(受理和立案是一回事嗎)
立案標準制定(金額多少可以立案)
關于立案申請(公安機關立案申請書應該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