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保后一般怎么判
1、取保候審后,一般會判處緩刑或不起訴。但不是所有的被告人取保候審后都會判處緩刑,需要根據取保的原因,取保后是否發現了漏罪、是否構成新的犯罪等各方面來確定具體量刑。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九條
【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于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取保候審后不一定會被判刑。
取保候審只是刑事訴訟過程中的一項強制措施,并不意味著超過有期徒刑的刑罰就不會被判刑。如果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將有可能予以逮捕。至于其最終結果是否需要判刑坐牢,則由法院審理后作出判決。
取保候審,并不等于最終不會判實刑而不需要坐牢。不過,取保候審有其適用條件,一般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才可以取保。因此,一般來說,取保候審,很有可能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或判處緩刑、單處罰金等非實刑。
通俗來講,取保候審就是采取保證的方式,讓犯罪嫌疑人、被告回家等待開庭審判。如果法院經過審理后判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服刑,那么被取保候審人還是要繼續服刑的。但一般能夠采取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案件大多存在證據不足或犯罪情節較輕的問題,所以取保候審后被判處緩刑的概率也要大的多。
取保候審有兩種后果,一是有犯罪事實的,會被公安機關變更強制措施并逮捕,二是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將解除取保候審。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監視居住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不得中斷對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對于發現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限屆滿的,應當及時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應當及時通知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和有關單位。
二、根據《刑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