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路:
1、第一段給出論點。
2、第二、三、四段舉例論述。
3、第五、六段總結。
二、辯論稿
要想成功并出人頭地,是需要天資聰穎,也需要良好的硬件和軟件,還包括如今很被看重的“人設”亦即人際關系,但最重要的應該是自身的努力和勤奮。
數學家華羅庚說:“我不否認人有天資的差別但是根本的問題是勤奮。只有勤奮,才能以勤補拙,才能把天才真正發揮出來。天資差的人通過勤奮努力,就可以趕上和超過有天才而不努力的人”。
國外的科比凌晨四點練習投球,貝克漢姆會把任意球的一個動作踢成千上萬次,比爾蓋茨創業初期編程連續工作幾天,愛迪生在發明成功之前也會實驗上萬次。
中國的雷軍在多次年會上都講他就是勞模,精進是小米成功的秘訣。長期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在創業初期凌晨時睡覺前還看書學習。毛澤東看《二十四史》旁批量驚人。
這個社會總有人會歸結自己的成功為天賦,也許是真不知勤奮的意義,也許是故意誤導大眾的觀念。一般人常常因為真沒細致思考過這個問題,而輕易認定了這個結論。然后,對于嘗都沒嘗試過的事,想都沒想過的事,不再去了解和做。結果人生的可能性就這樣越來越少。還歸結為年齡、身體、環境的束縛。
還是那句老話,“當下的小成,還沒有到拼天賦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為是否能成為羽生結弦、貝多芬、達芬奇而擔憂。只需要先大量的行動,大量的思考,堅信“勤奮比天賦更重要”。然后,天賦才會在某一刻降臨,靈感才會最終爆發。
擴展資料:
“天資比勤奮更重要”的論點:
1、從兩者取得成功的比例上來看,勤奮比天賦更重要。
通過勤奮取得成功的人多不勝數。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此一位貢獻卓著并且在物理方面具有天賦的科學家都肯定了勤奮的重要性,作為凡人的我們還有什么可以否定的呢?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先生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在世界文壇的地位,無人能夠抹殺。這樣一位著作等身的偉人尚能如此謙虛地肯定勤奮的重要性,我們為何不能虛下心來,實事求是地承認勤奮比天賦更重要呢?
我奉勸對方辯友不要抱著所謂虛無飄渺的天賦,而一味打擊我們勤奮的積極性。對方辯友可以翻開歷史,有多少人是憑借天賦走上成功舞臺?顯而易見,鳳毛麟角。又有多少人是憑借勤奮取得事業的成功呢?顯而易見,不勝枚舉。
“頭懸梁”的孫敬用勤奮積累了滿腹才華,“錐刺股”的蘇秦用勤奮書寫了一部縱橫六國的傳奇,“囊螢讀”的車胤用勤奮走上了歷史舞臺,“映雪看”的孫康用勤奮鑄就了個人的輝煌,“鑿壁借光”的匡衡用勤奮成就了大家風范。從這些人身上,對方辯友難道還沒有看到勤奮的重要性嗎?
2、從兩者的關系上看,勤奮比天賦更重要。
在學習中,如果僅僅依仗天賦而忽視勤奮,最終會半途而廢,一事無成。古人仲永不正是個明證嗎?相反,如果具有一定的天賦,再擁有勤奮的態度,那么就會事半功倍,水到渠成。達芬奇不就是最好的說明嗎?當然,在學習中,如果我們不具備天賦,也不要杞人憂天,自毀志氣。
要堅信勤能補拙的真理,只要沉下心,俯下身,用勤奮作徑,用汗水修路,照樣能夠到達學習的康莊大道。一言以蔽之,擁有天賦,沒有勤奮,在學習的道路上只能望洋興嘆;擁有勤奮,沒有天賦,在學習的道路上照樣可以披荊斬棘;具有天賦,還擁有勤奮,在學習的道路上就可以如魚行水,任我縱橫。
3、兩者的定義決定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勤奮比天賦更重要。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1345頁對“天賦”是這樣解釋的:動詞,自然賦予;生來就具備;天資。綜合起來可以解釋為“自然賦予,生來就具備的天資”。可見,天賦不是人人具有的。實事求是地講,我就不具備天賦。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1106頁對“勤奮”是這樣解釋的: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懈地努力。顯而易見,勤奮可以人人具備。那么,兩者比較,就不言而喻,勤奮顯然重于天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