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費年限是計算基本養老金的主要因素之一。
職工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年限,包括實際繳費年限,以及公有制企業職工在當地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的視同繳費年限的連續工齡,與繳費工資指數、個人賬戶儲存額、退休時上年度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是計算基本養老金的四大因素,決定職工基本養老金的多少。
當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有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構成。
1、基礎養老金 = 退休時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2、個人賬戶養老金 = 個人賬戶儲存余額/計發月數;
3、過渡性養老金,國發[1997]26號文件實施前參加工作、國發[2005]38號文件實施后退休的參保人員屬于“中人”。由于他們以前個人賬戶的積累很少,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退休后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發給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按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規定計算。
以河北省為例:
過渡性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1.3%×建立個人賬戶前繳費年限(計算到月)。
一、買斷工齡和正常退休的職工退休金沒有不同,都是按照企業退休養老金的標準發放。
退休金是跟實際交納年限有關。養老保險最低交納年限為180個月即15年時間,可以多交,到時就可以多領取。同時,養老保險可以累計計算交納年限,即斷斷續續交納是允許的。從事高風險工種,失去勞動能力等特殊情況可以申請提前退休并領取養老金待遇。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六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第七十二條:"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如果企業與員工解除勞動關系,員工即使不能迅速重新就業,也能依法享受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待遇,而不存在買斷工齡和正常退休的職工退休金不同的問題。
擴展資料
買斷工齡養老金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合同權利,履行合同義務。
當事人訂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債權人和債務人另有約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
依此類推買斷工齡的職工養老金問題,原勞動合同應繼續有效,勞動合同由合并或分立后繼續其權利義務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繼續履行,用人單位變更名稱的,應變更用人單位的名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買斷工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退休金
買斷工齡和正常退休的職工退休金沒有不同,都是按照企業退休養老金的標準發放。
退休金是跟實際交納年限有關。養老保險最低交納年限為180個月即15年時間,可以多交,到時就可以多領取。同時,養老保險可以累計計算交納年限,即斷斷續續交納是允許的。
現在的退休年齡為:男性60歲,女性55歲。
從事高風險工種,失去勞動能力等特殊情況可以申請提前退休并領取養老金待遇。
計算方式
企業退休養老金主要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過渡性調節金組成:
1、基礎養老金
計算公式為: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2、個人賬戶養老金
計算公式為:個人賬戶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3、過渡性養老金
計算公式為:過渡性養老金=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統賬結合前的繳費年限×1.2%
擴展資料
買斷工齡的3種情況
1、用人單位按照職工在本單位工作年限,給職工一定的經濟補償,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此后,該職工可以根據個人的再就業方式接續社會保險關系,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享受養老待遇。
2、企業按職工工齡給予職工少量的補償后,職工當即就可以“退休”,其相關待遇大約在原有工資收入60%左右,由企業負擔,這種做法多用于年齡較大的人員,也就是俗話說的“內退。
3、企業將職工的社會保險、住房、物業補貼等綜合計算為每一年的購買價格,再按職工的工作年限,一次性買斷,職工與企業的關系、與社會保險的關系就此終結。
前兩種情況,在法律上是允許的。
有的企業或行業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制定出一種鼓勵自謀職業的政策,在職工自愿的情況下解決了冗員問題,一些地方在機構改革時也采取了這種手段。
也有的情況是企業破產或瀕臨破產,必須進行裁員,在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之后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這也是政策允許的。
第三種做法事實上是違法的,根據我國的憲法、勞動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不能以“買斷工齡”方式終止社保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 買斷工齡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 企業退休養老金
咨詢社保問題,查看賬戶金額,醫保報銷明細,養老金計算,歡迎使用查悅社保。
退休金與工齡有關系嗎?
工齡與退休金有什么關系?
根據《社會保險法》的規定,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越高,則計算的基本養老金越高。
工齡指從事腦力或體力勞動,以工資收入為其全部或主要生活資料來源的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就形成一年工齡。工齡是用于計算退休金等福利待遇的一項重要依據。一般情況下,被確認為幾年工齡,視同繳納幾年社保,工齡越長,享受的福利待遇越高。而從1989年市場經濟時代開始,除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采用全民繳納社保的方式,取代計算工齡作為福利待遇的依據。
工齡與退休金的關系相關知識
1、事業單位有管理類、公益類、經營類等類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退休養老制度,費用由國家或者單位負擔,個人不繳費,養老金標準以本人工資為基數,按照工齡長短計發。目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在山西、浙江、廣東、上海、重慶地區正在配套推行,現有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執行公務員的養老保險制度,從事生產經營的事業單位執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公益性事業單位實行單獨的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制度模式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一樣。
2、目前,我國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實行退休養老,費用由國家負擔,個人不繳費,養老金標準以個人工資為基數,按工齡長短計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