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歷十月一日就是寒衣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源于周朝。
農歷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后的第一天,標志著嚴冬的到來,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我國民間將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農歷七月半)并稱為中國三大“鬼節”。
“寒衣節”傳說發源于周朝,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尤其重視對逝者的祭祀,稱為“送寒衣”。《禮記·月令》記載了周朝的臘祭:以獵物為祭品,皇帝在社壇上向太陽、月亮、星星、諸神、五代先祖,并對農民進行慰問,制定新的生活方式。寒衣節是寒冷冬天的開始,也是給親人、親人和親人們送去保暖的衣服。
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每年的10月1日,也是山東人祭奠逝去的親人,他們會把自己的秋收物件供奉給逝者,以匯報一年的收成。此外,他們還會用彩紙剪成衣物,供先人燒掉,上墳燒寒衣。
寒衣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寒衣節是一個紀念、祭奠祖先的節日,自古以來就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古代祭祀時,人們會把衣服焚燒,意思是希望逝去的親人冬天不被凍到。
到了現在,“燒寒衣" 的習俗有了一些變遷,在某些地方,人們會提前用各色彩紙糊好“寒衣包”、“銀包袱”、“金包袱”,在包袱外面上寫好地址和姓名,然后焚化,表示對先人的思念和祝福。
還有些地方的人們把彩紙剪成衣服和帽子,在墓前焚燒,意為給逝去的家人捎去過冬衣服,以表示關懷追緬先祖之情。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含義介紹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含義介紹,我們都知道我國流傳下來很多傳統節日,寒衣節是我國的傳統三大鬼節之一,可能有些人不是很清楚寒衣節是什么節日,下面我就帶大家看看寒衣節是什么意思含義介紹。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含義介紹1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的含義
我國民間寒衣節的時間是在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實際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節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我國北方地區民眾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都有著祭祖的習俗,但是又稍微略有不同。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是我國的傳統祭祖的節日,相傳它起源于周朝時期,關于寒衣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有說它是從迎冬禮演變而來,有說它起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在寒衣節這天,人們會準備貢品、祭拜祖先、燒寒衣。寒衣節是一個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的'祭祖節日,它又被人們稱為十月朝、祭祖節,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節日,相傳它起源于周朝時期。關于寒衣節的由來有很多中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從先秦時期的迎冬禮演變而來的,還有的認為它起源于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講它起源于商人的營銷手段,在不同地區流傳著不同的說法。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含義介紹2人類的文明最早是從尊重生與死開始的,送寒衣的習俗,就是始于這種理念。送寒衣這種祭祀方式,集中體現和表達了炎黃子孫人文道德價值觀——血緣紐帶的宗族觀念、尋根問祖的孝道理念、尊重生死關愛生命的宇宙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冥陰節”,“鬼頭日”等,為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我國北方百姓祭掃祖先送寒衣的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實際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節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我國北方地區民眾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關于寒衣節的由來,有人根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于是便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北方地區民眾于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于文人的以收錄北俗為主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于宋代。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含義介紹3各地寒衣節的習俗
晉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洛陽
洛陽話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市區、偃師、宜陽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初一這天,瞅著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游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出嫁的媳婦逢十月初一,得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奏起鼓樂助興。
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它是用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一般是一張紙破三條或四條。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則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則印上紅色圖案(一般均為牡丹、菊花、蝴蝶的連續圖案)。也有用素色紙的。總之,只是象征性的東西。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化。還有的更為講究的富人,則是請冥衣鋪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襖、皮褲等高級冬裝。不論用什么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一并裝在包裹內,供罷焚化。
宅府門第,在祠堂里設奠;一般人家則將包裹當成主位,在堂上設奠,多以三碗水餃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鮮果品、滿漢糕點、冷葷熱炒,均無定例。焚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次序行四叩首禮(謂“神三鬼四”)。祭罷,或送墳地,或在門口焚之。老喪一律不舉哀。
魯
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制作紙扎供陰間娛樂。
南京
南京地區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里,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獲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嘗新。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
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逝去親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是中國人表達感恩的重要方式,應當得到尊重。
農歷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時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注意寒冬要來了。這一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過冬寒衣。
寒衣節相傳起源:
起源于周朝,很多古籍都有記載。
《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農歷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由于十月剛入冬,九月授衣過早,宋朝時期這一習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
《洛陽市志》第十七卷也記載:“農歷十月一俗稱寒衣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