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租人在拆遷時能否獲得賠償
法律分析:出租房屋被國家征收,被征收人與補償對象是房屋所有權人,征收補償合同由國家與所有權人簽訂,承租人不是征收補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因此,承租人在拆遷時不能獲得征收房產的補償,但是其所受的損失可以由房屋的出租人賠償。
法律依據:我國《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規定,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征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一)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因此,房屋拆遷征收補償的對象是被征收人即房屋的所有人,承租人不能獲得該補償。此時屬于出租人違反合同約定,應當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房屋拆遷國家賠償標準
房屋拆遷國家賠償標準如下:
1、補助對象:居住在危房中的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四”類重點對象以及其他貧困戶;
2、補助標準:農村危房改造資金以農戶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政府補助標準暫定為:
(1)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重建房屋戶均2萬元;修繕加固房屋戶均0.6萬元;
(2)其他非四類重點對象的農村貧困戶重建房屋戶均1萬元;修繕加固房屋戶均0.4萬元。如上級政策調整,按新規定標準執行。
3、申請程序:農戶自愿申請、村委會或村民代表會議民主評議(村公示)、鄉鎮審核(公示)、縣級審批(公示);
4、基本原則:公開、公平、公正;
5、資金管理:政府補助資金通過“一卡通”形式直接發放到戶,禁止補助資金被挪用,嚴肅紀律,堅決杜絕只領補助不建房的現象;
6、建設標準:危房改造以農戶自建為主,分為重建和修繕加固兩種方式。重建房屋結構要具備一定的抗震能力,配備衛生廁所,實現人畜分離;房屋重建戶要及時拆除原居住的危舊房屋;
改造后的農房面積可根據家庭人數調整,不準超面積建房。1人戶建筑面積不低于20平方,2人戶建筑面積不低于30平方米;3人以上農戶的人均建筑面積不超過18平方米;
7、改造原則:應改盡改,主要解決經濟最困難、住房最危險的農村貧困家庭的住房安全問題;
8、工作要求:危改農戶提供的農戶信息應真實有效,不得弄虛作假,如有不實,將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對不符合相關標準和規定的,將取消其補助資格。
法律依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七條
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征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一)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二)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三)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征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拆遷是不是只認戶主
拆遷不是只認戶主。
拆遷補償的對象是房屋所有權人,即房產證上登記的產權人,而不一定是戶主。我國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房屋產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必須依法登記后才能發生效力。因此,在拆遷過程中,補償金的發放是以房產證上的信息為準,而不是以戶口本上的戶主身份為依據。未經產權登記的房屋,其產權不得對抗第三人,這意味著在法律上,未登記的房屋所有權可能不被承認。
拆遷補償標準的確定:
1. 補償標準通常根據被拆遷房屋的位置、面積、用途和市場價值等因素綜合確定;
2. 補償方式可能包括貨幣補償、產權調換或者是兩者結合;
3. 補償計算還會考慮到房屋的新舊程度、結構類型以及是否有合法的房產證;
4. 拆遷補償還應考慮到被拆遷人的搬遷費用、臨時安置費用等;
5. 在特定情況下,還會涉及對拆遷戶的生活困難補助、搬遷安置補助等。
綜上所述,拆遷補償的對象是房屋所有權人,補償標準的確定通常考慮多個因素,并可能包括貨幣補償、產權調換或兩者結合,同時還需考慮到被拆遷人的搬遷費用、臨時安置費用等。
【法律依據】:
《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第六條
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征收國有土地上單位和個人的房屋,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相關推薦:
合作建房的營業稅(對合作建房行為應如何征收營業稅)
安置房屋買賣合同(拆遷安置房屋買賣合同的法律效力)
退耕還林土地賠償(退耕還林地征用補償標準為多少)
撤遷房屋賠償對象(房屋拆遷國家賠償標準)
土地不賠償怎么賠(占用土地不賠償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