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生了孩子退還彩禮嗎?
如果生了孩子一般男方是不能再要求退還彩禮了。在了解法律上對退還彩禮的規定后,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無論是男方出軌還是女方出軌,都不是要回彩禮的條件。而是滿足離婚這個條件后再來判斷是滿足法律規定的相關情形中的條件,如果所有的必要條件都不滿足,那彩禮是不能要回的。
二、女方可以拒不返還彩禮的情形有哪些?
1、已經登記結婚并同居生活的。
這種情形下一般不予返還,無論是理論上、司法解釋的規定上、司法實踐上還是風俗習慣上,認識是一致的,本文不再贅述。
2、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而同居生活時間較長的,一般應當以兩年以上。
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而同居生活兩年以上。對該種情況確定不予返還,主要理由:首先,在當地廣大農村地區,一貫將舉行結婚儀式并共同生活視為男女結婚的標志。雙方一旦結婚,就成為了一家人,婚約就自然的過渡到婚姻階段,訂立婚約的目的包括給付彩禮的目的都已經實現。接受彩禮的女方在人們的心目中,就由一個大姑娘變為了媳婦,其道德評價就會降低。根據習俗,在這種情況下,彩禮一般就不再返還;其次,兩年的限制主要是基于訴權的時限原則。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都是希望長期共同生活,如果雙方不辦結婚登記同居生活時間較短,雙方訂立婚約的目的沒有實現,那么彩禮還是需要返還的。同居生活的時間限制,主要還是參照訴訟時效的規定來確定。
我國對于已經構成了事實婚姻關系且在一起實際生活的雙方一般是對于男方提出的想要女方退還彩禮的請求是會給予駁回的處理的,因為不滿足可以退還彩禮的條件。如果對于一審的判決結果不滿意的,可以向該法院提起二審也就是提起上訴。
需要退彩禮的,但是退還的比例需要視情況而定。如雙方雖未辦理結婚登記,但實際已形成了事實婚姻或者已經孕育子女,那么返還的比例應當適當調整。高額彩禮背離了愛情的初衷和婚姻的本質,使婚姻演變成物質交換,不僅對彩禮給付方造成經濟壓力,影響婚姻家庭的和諧穩定,也不利于弘揚社會文明新風尚,遏制高額彩禮陋習、培育文明鄉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期盼。
1、已經登記結婚并同居生活的。
2、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而同居生活時間較長的,一般應當以兩年以上。
3、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而同居生活期間生育子女的。
男女雙方同居生活雖然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是雙方的“婚姻”生活因生育子女,而更加牢固,因生育子女而更能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家庭。如果雙方解除這種所謂的“婚姻”關系,將會給女方造成更大的傷害。因此,確定這種情況下彩禮不再返還。
4、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而同居生活,所接受的彩禮確已用于共同生活的。
一方面接受的彩禮已經在共同生活中花費掉,其權利的客體已經不存在,屬于返還不能;另一方面彩禮用于共同生活,事實上已經與“夫妻”共同財產相混同,也不應當返還。
5、在婚約存續期間,婚約當事人死亡的。
因為男女雙方訂立婚約后,就以未婚夫妻的名義交往,在交往過程中,雙方都在為將來締結婚姻做著準備,其中一方因病或其他意外事故死亡,也會給對方帶來很大的痛苦。這種情況下婚約的解除并不是當事人的意愿,如果在將彩禮予以返還,就有點不近人情,與風俗習慣相違背。這里需要注明的是,在死亡前已經起訴的應予除外。
1、一般而言,若雙方沒有領結婚證,對于已經長期共同生活的,且共同生活期間存在大額家庭開銷的,法院會充分考慮給付彩禮款數額、家庭開銷數額、同居生活時間長短以及有無子女等因素,按照公平原則,綜合對彩禮是否予以返還以及返還的數額進行判定;對于未長期共同生活的,也基本沒有家庭開銷的,則收取彩禮的一方應當依法返還彩禮。
2、若提訴訟,需準備雙方的身份信息材料、支付彩禮的記錄(銀行流水、支付憑證等)、證人證言、溝通記錄(微信、QQ、郵件等),以及其他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
以婚姻為目的依據習俗給付彩禮后,因要求返還產生的糾紛,適用本規定。
第二條
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一方以彩禮為名借婚姻索取財物,另一方要求返還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三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彩禮糾紛案件中,可以根據一方給付財物的目的,綜合考慮雙方當地習俗、給付的時間和方式、財物價值、給付人及接收人等事實,認定彩禮范圍。
下列情形給付的財物,不屬于彩禮:
(一) 一方在節日、生日等有特殊紀念意義時點給付的價值不大的禮物、禮金;
(二) 一方為表達或者增進感情的日常消費性支出;
(三) 其他價值不大的財物。
第四條
婚約財產糾紛中,婚約一方及其實際給付彩禮的父母可以作為共同原告;婚約另一方及其實際接收彩禮的父母可以作為共同被告。
離婚糾紛中,一方提出返還彩禮訴訟請求的,當事人仍為夫妻雙方。
第五條
雙方已辦理結婚登記且共同生活,離婚時一方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是,如果共同生活時間較短且彩禮數額過高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彩禮實際使用及嫁妝情況,綜合考慮彩禮數額、共同生活及孕育情況、雙方過錯等事實,結合當地習俗,確定是否返還以及返還的具體比例。
人民法院認定彩禮數額是否過高,應當綜合考慮彩禮給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給付方家庭經濟情況以及當地習俗等因素。
第六條
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但已共同生活,一方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彩禮實際使用及嫁妝情況,綜合考慮共同生活及孕育情況、雙方過錯等事實,結合當地習俗,確定是否返還以及返還的具體比例。
相關推薦: